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2-20页 |
一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二 理论回顾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(一) 相关理论回顾 | 第13-14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三 研究框架和方法 | 第16-17页 |
(一) 研究框架 | 第16-17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四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| 第17-20页 |
第二章 农业机械化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之间的关系及二者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| 第20-36页 |
一 农业机械总动力与粮食耕地面积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| 第20-22页 |
二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| 第22-28页 |
(一)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| 第22-24页 |
(二)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| 第24-25页 |
(三)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| 第25-26页 |
(四) 农业机械化对粮食产量增产的作用 | 第26-28页 |
三 土地制度变革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| 第28-36页 |
(一) 土地的特征 | 第28-29页 |
(二) 建国以来我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| 第29-30页 |
(三) 我国现有的土地制度演变 | 第30-31页 |
(四)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 | 第31-32页 |
(五) 土地制度变革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| 第32-36页 |
第三章 以粮食主产区为例进行的数据分析 | 第36-44页 |
一 什么是粮食主产区 | 第36页 |
二 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动力、粮食种植面积及粮食产量分析 | 第36-44页 |
(一) 改革开放以前,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动力,粮食种植面积及粮食产量分析 | 第36-38页 |
(二) 改革开放以后,粮食主产区机械动力、粮食面积及粮食产量关系分析 | 第38-44页 |
第四章 制约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因素分析 | 第44-50页 |
一 我国农业机械化建设的不足及其影响因素 | 第44-45页 |
(一) 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 | 第44页 |
(二) 个体农民土地经营规模较小 | 第44页 |
(三) 农民收入水平不高 | 第44-45页 |
(四) 农业机械价格水平高 | 第45页 |
(五) 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 | 第45页 |
二 我国现有土地制度的不足及其影响因素 | 第45-50页 |
(一) 产权主体不清晰 | 第45-46页 |
(二) 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不稳定 | 第46页 |
(三) 农民为承包土地所交费用性质不清,权益得不到应有保障 | 第46页 |
(四) 现有的法律不完善,对土地制度缺乏有效的保护 | 第46页 |
(五)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障碍多 | 第46-50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50-54页 |
一 加快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| 第50-52页 |
(一) 借鉴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 | 第50页 |
(二) 加快推进前沿科学技术研究 | 第50-51页 |
(三) 培养、提高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素质 | 第51页 |
(四) 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服务体系 | 第51页 |
(五) 在财政支持上,应加强对农业的补贴 | 第51-52页 |
二 推动土地产权的流转 | 第52-54页 |
(一) 明确土地所有权代表,在此基础上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,促进农地使用权流转和集中 | 第52页 |
(二) 对于农村非农业用地和荒地实行有偿使用,建立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市场 | 第52-53页 |
(三) 鼓励合法基础上的农业土地集中使用,促进规模效益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| 第53页 |
(四)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6页 |
附录 | 第56-64页 |
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