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1 绪论 | 第11-25页 |
| ·乳酸简介 | 第11-12页 |
| ·乳酸及其衍生物的用途 | 第12-13页 |
| ·乳酸的生产方法 | 第13-16页 |
| ·化学合成法 | 第13-14页 |
| ·酶法 | 第14页 |
| ·微生物发酵法 | 第14-16页 |
| ·国内外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乳酸的研究进展 | 第16-22页 |
| ·乳酸菌种研究 | 第16-19页 |
| ·乳酸发酵方法研究 | 第19-20页 |
| ·乳酸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| 第20-22页 |
| ·乳酸的国内外生产状况及市场发展趋势 | 第22-23页 |
| ·本课题研究的目的、意义、内容 | 第23-25页 |
| ·研究目的意义 | 第23-24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| 2 材料和方法 | 第25-29页 |
| ·菌种 | 第25页 |
| ·培养基 | 第25页 |
| ·培养方法 | 第25页 |
| ·实验设备 | 第25页 |
| ·参数测定方法 | 第25-29页 |
| ·OD值的测定 | 第25页 |
| ·pH值的测定 | 第25-26页 |
| ·钙含量的测定 | 第26页 |
| ·L-乳酸纯度的测定 | 第26页 |
| ·糖的测定 | 第26页 |
| ·干物质的测定 | 第26-27页 |
| ·氨基氮的测定 | 第27页 |
| ·挥发性酸 | 第27页 |
| ·脱糖率 | 第27页 |
| ·直接参数的测定 | 第27-29页 |
| 3 50L发酵罐中发酵过程的优化 | 第29-43页 |
| ·工艺优化前检测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| 第30-33页 |
| ·细胞密度(OD_(620))的变化 | 第31页 |
| ·OUR、KLa的变化 | 第31页 |
| ·CER的变化 | 第31-32页 |
| ·乳酸浓度的变化 | 第32页 |
| ·葡萄糖浓度的变化 | 第32页 |
| ·发酵过程相关参数变化趋势分析 | 第32页 |
| ·工艺调整前典型发酵批次曲线比较 | 第32-33页 |
| ·50L发酵罐中进行降糖条件优化 | 第33-38页 |
| ·pH对降残糖的影响 | 第33-37页 |
| ·OUR对降残糖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| ·50L发酵罐中进行降杂酸含量条件优化 | 第38-40页 |
| ·降杂酸的条件优化 | 第38-40页 |
| ·工艺调整前后相关参数的比较分析 | 第40-41页 |
| ·小结 | 第41-43页 |
| 4 乳酸发酵过程的放大 | 第43-51页 |
| ·放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| 第43页 |
| ·50L罐乳酸流场数值模拟实验 | 第43-47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44-45页 |
| ·计算条件 | 第45页 |
| ·计算结果 | 第45-47页 |
| ·中试罐(20 T)和生产罐(60 T)典型批次的对比 | 第47-51页 |
| 5 后提取条件的优化 | 第51-55页 |
| ·后提取步骤 | 第51页 |
| ·粉末碳脱糖条件优化 | 第51-53页 |
| ·温度对脱糖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| ·时间对脱糖率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| ·加炭量对脱糖的影响 | 第53页 |
| ·正交实验及结果 | 第53-54页 |
| ·正交实验设计 | 第53-54页 |
| ·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54页 |
| ·验证实验 | 第54-55页 |
| 结论 | 第55-57页 |
| 展望 | 第57-5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9-65页 |
| 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