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目录 | 第6-9页 |
绪论 | 第9-21页 |
一、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(一) 选题缘由 | 第9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0-17页 |
(一) 挫折的涵义 | 第10-11页 |
(二) 挫折教育的相关研究 | 第11-17页 |
三、研究过程 | 第17-20页 |
(一) 研究对象 | 第17-18页 |
(二) 访谈框架 | 第18-19页 |
(三)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| 第19页 |
(四) 研究的限制 | 第19-20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(一) 访谈法 | 第20页 |
(二) 观察法 | 第20页 |
(三) 文本分析法 | 第20-21页 |
第一章 小学生应对挫折的需要研究 | 第21-40页 |
第一节 小学生面临的主要挫折 | 第21-29页 |
一、学业上的挫折 | 第21-26页 |
二、生活上的挫折 | 第26-27页 |
三、人际交往的挫折 | 第27-28页 |
四、自我管理方面的挫折 | 第28-29页 |
第二节 小学生面临挫折时的感受 | 第29-31页 |
一、消极感受 | 第30页 |
二、积极感受 | 第30-31页 |
第三节 小学生面临挫折时的应对方式 | 第31-35页 |
一、消极应对 | 第31-33页 |
二、积极应对 | 第33-35页 |
第四节 关于小学生所受挫折的原因分析 | 第35-40页 |
一、学业方面 | 第35-37页 |
二、生活方面 | 第37-38页 |
三、人际交往方面 | 第38页 |
四、自我管理方面 | 第38-40页 |
第二章 小学德育教科书中挫折教育资源的描述与分析 | 第40-48页 |
第一节 对《品德与社会》的理念解读 | 第40-41页 |
第二节 泰山版小学《品德与社会》中挫折教育资源的描述与分析 | 第41-45页 |
一、直接教育资源的描述与分析 | 第41-43页 |
二、间接教育资源的描述与分析 | 第43-45页 |
第三节 泰山版小学《品德与社会》教科书中挫折教育内容的分析 | 第45-48页 |
一、小学《品德与社会》教科书中的挫折教育的内容分析之肯定方面 | 第45-46页 |
二、小学《品德与社会》教科书中的挫折教育的内容分析之不足之处 | 第46-48页 |
第三章 小学《品德与社会》课中挫折教育的实施实录分析 | 第48-53页 |
第一节 小学《品德与社会》的课堂教学案例实录 | 第48-49页 |
第二节 小学《品德与社会》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| 第49-53页 |
一、课堂导入 | 第49-50页 |
二、课文讲授 | 第50-51页 |
三、习题讲解 | 第51页 |
四、课堂进度 | 第51-52页 |
五、作业布置 | 第52-53页 |
第四章 优化小学生挫折教育的建议 | 第53-61页 |
第一节 对完善教材中挫折教育资源的建议 | 第53-54页 |
一、挫折教育内容均匀化 | 第53页 |
二、挫折教育问题全面化、深入化 | 第53页 |
三、挫折教育走出课堂 | 第53-54页 |
第二节 对学校实施挫折教育的建议 | 第54-55页 |
一、提高教师素质,探索挫折教育的规律和方法 | 第54页 |
二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,提升承受挫折的能力 | 第54页 |
三、利用学科优势,因势利导,全面提高挫折教育 | 第54-55页 |
四、提高学科地位,重视挫折教育 | 第55页 |
第三节 对教师实施挫折教育的建议 | 第55-56页 |
一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| 第55页 |
二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,有效进行挫折监控 | 第55-56页 |
三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,有效排除挫折障碍 | 第56页 |
第四节 对家庭中挫折教育的建议 | 第56-58页 |
一、挫折教育从小抓起 | 第56-57页 |
二、树立应对挫折的好榜样 | 第57页 |
三、培养孩子正确的自我评价的能力 | 第57页 |
四、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和精神 | 第57-58页 |
五、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勇气 | 第58页 |
第五节 对小学生提高承受挫折能力的建议 | 第58-59页 |
一、正确认识自己,建立合理的目标 | 第58页 |
二、正确看待挫折,不惧怕挫折 | 第58-59页 |
三、增加挫折的知识和经验,锻炼应对技能 | 第59页 |
四、提高调整情绪的方法,乐观面对挫折 | 第59页 |
第六节 对社会实施挫折教育的建议 | 第59-61页 |
结语 | 第61-62页 |
附录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