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9-15页 |
·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·研究的缘起 | 第9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0-12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·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2页 |
·研究目的、内容与方法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2页 |
·主要内容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·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女大学生就业不公平调查 | 第15-21页 |
·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| 第15-16页 |
·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表现 | 第16-18页 |
·女大学生就业后性别歧视表现 | 第18-21页 |
第三章 女大学生就业不公平的不良后果 | 第21-25页 |
·女大学生就业歧视不利于国家法制社会建设 | 第21-22页 |
·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破坏社会公平正义原则 | 第22页 |
·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阻碍社会人才流动 | 第22页 |
·女大学生就业歧视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 | 第22-23页 |
·女大学生就业歧视影响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构建 | 第23-25页 |
第四章 女大学生就业不公平渊源分析 | 第25-33页 |
·社会历史文化存在性别歧视元素 | 第25-26页 |
·我国对女性就业的政策保护不健全 | 第26-27页 |
·企业社会责任缺失 | 第27页 |
·就业资源分配不公平 | 第27-28页 |
·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 | 第28-29页 |
·就业公平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 | 第29-30页 |
·有关法规政策无法保障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 | 第29页 |
·法律监管不力,执法不严 | 第29-30页 |
·就业市场缺乏规范 | 第30-31页 |
·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够规范和完善 | 第30页 |
·企业没有持久人才培养意识,招聘时只谈经验 | 第30-31页 |
·女大学生自身因素 | 第31-33页 |
·女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弱 | 第31页 |
·女大学生大多眼高手低,不愿意从基层做起 | 第31-32页 |
·女大学生抗压能力远不及男大学生 | 第32-33页 |
第五章 保障女大学生就业公平的对策与建议 | 第33-43页 |
·社会层面的对策与建议 | 第33-34页 |
·加强男女性别平等意识的宣传教育,增加社会正能量 | 第33-34页 |
·加快经济发展,调整产业结构,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 | 第34页 |
·政府层面的对策与建议 | 第34-35页 |
·政府要实现女性生育成本社会化,从经济价值取向上解决问题 | 第34-35页 |
·设置专门管理机构,利用行政手段来保障平等就业 | 第35页 |
·法律层面的对策与建议 | 第35-36页 |
·完善相关法律机制 | 第35页 |
·加强执法力度 | 第35-36页 |
·用人单位层面的对策与建议 | 第36-37页 |
·正确认识男女性别在工作中对于企业的优略势 | 第36-37页 |
·加大性别平等宣传教育,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| 第37页 |
·高校层面的对策与建议 | 第37-41页 |
·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 | 第37-39页 |
·高校应及时为女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| 第39页 |
·推行女性特别教育,在教育中体现性别关怀 | 第39-40页 |
·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理念和自我就业理念 | 第40-41页 |
·对女大学生的建议 | 第41-43页 |
·树立良好的女性形象,发挥自身优势 | 第41页 |
·转变转变就业观念 | 第41-42页 |
·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 | 第42页 |
·树立创业意识,实现自我就业 | 第42-43页 |
第六章 结语 | 第43-45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43页 |
·有待研究的问题 | 第43-45页 |
参考资料 | 第45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