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2-32页 |
·植物病原细菌中黄单胞杆菌属(Xanthomonas)的简介 | 第12-13页 |
·有关十字花科黑腐病菌的概述 | 第13-14页 |
·植物病原菌与寄主互作的模式 | 第14-16页 |
·十字花科黑腐病菌致病相关的生化因子 | 第16-17页 |
·Ⅲ型分泌系统 | 第17-21页 |
·Ⅲ型分泌系统装置组成 | 第17-20页 |
·Ⅲ型分泌系统的调控机制 | 第20页 |
·Ⅲ型分泌系统的分泌机制 | 第20-21页 |
·hrp基因的概述 | 第21-23页 |
·hrp基因簇组成及其功能 | 第21-22页 |
·hrp基因簇的调控机制 | 第22-23页 |
·Ⅲ型效应物 | 第23-29页 |
·Ⅲ型效应物的特征 | 第23-25页 |
·Ⅲ型效应物的分类和功能 | 第25-26页 |
·十字花科黑腐病菌的Ⅲ型效应物 | 第26-27页 |
·Ⅲ型效应物的筛选和鉴定 | 第27-29页 |
·腺苷酸环化酶的概述 | 第29-30页 |
·3×FLAG标签 | 第30-31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31-32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 | 第31页 |
·本研究的意义 | 第31-32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32-50页 |
·本实验所用的质粒与菌株 | 第32-33页 |
·常用抗生素 | 第33页 |
·常用缓冲液和溶液 | 第33-35页 |
·菌种保藏 | 第35页 |
·本实验所用的引物 | 第35-36页 |
·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| 第36-37页 |
·细菌培养基 | 第36-37页 |
·培养条件 | 第37页 |
·细菌核酸的制备 | 第37-39页 |
·Xcc总DNA的提取 | 第37-38页 |
·质粒的少量提取(碱裂解法) | 第38-39页 |
·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| 第39-40页 |
·电脉冲法感受态细胞制备 | 第39页 |
·电脉冲转化 | 第39页 |
·CaCl_2法感受态细胞制备 | 第39-40页 |
·CaCl_2法转化 | 第40页 |
·DNA操作 | 第40-41页 |
·DNA片段的回收 | 第40-41页 |
·DNA的酶切和连接 | 第41页 |
·PCR反应 | 第41-42页 |
·引物设计 | 第41页 |
·模板制备 | 第41-42页 |
·反应体系 | 第42页 |
·反应条件 | 第42页 |
·PCR扩增产物检测 | 第42页 |
·琼脂糖凝胶电泳 | 第42-43页 |
·三亲本接合 | 第43-44页 |
·蛋白的提取 | 第44页 |
·胞外蛋白的提取 | 第44页 |
·总蛋白的提取 | 第44页 |
·蛋白质定量 | 第44-46页 |
·Western Blotting | 第46-48页 |
·SDS-PAGE电泳 | 第46页 |
·转膜 | 第46页 |
·封闭 | 第46-47页 |
·免疫反应 | 第47页 |
·蛋白质检测 | 第47-48页 |
·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的检测 | 第48-50页 |
·样品的制备 | 第48页 |
·样品的检测 | 第48-50页 |
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50-62页 |
·报告质粒pJAA的构建 | 第50-53页 |
·pJAA构建的技术路线 | 第50-51页 |
·pJAA的构建 | 第51-53页 |
·pJAA1553的构建 | 第53-54页 |
·pJAA1553重组质粒的腺苷酸环化酶活性检测 | 第54-57页 |
·制备检测样品 | 第54-55页 |
·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55-56页 |
·腺苷酸环化酶活性检测 | 第56-57页 |
·使用pJAA中3×FLAG报告基因验证效应物的转运 | 第57-62页 |
·Xcc胞外蛋白的诱导 | 第57-60页 |
·样品的准备 | 第60-61页 |
·Western Blotting | 第61-62页 |
第四章 讨论 | 第62-64页 |
·使用3×FLAG和cyaA为报告基因检测Ⅲ型效应物的可行性 | 第62-63页 |
·Xcc胞外蛋白诱导条件的优化 | 第63页 |
·pJAA应用的展望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