架空导线临界电流防冰系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8页 |
| 目录 | 第8-11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| ·背景及其意义 | 第11-13页 |
| ·覆冰的种类 | 第13页 |
| ·覆冰的形成机理 | 第13-14页 |
| ·覆冰的形状 | 第14页 |
| ·架空导线覆冰的危害 | 第14-15页 |
| ·国内外防覆冰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| ·避免线路穿越易覆冰区域 | 第16页 |
| ·临界电流防冰法 | 第16-17页 |
| ·涂抹憎水性材料 | 第17页 |
| ·微波防冰技术 | 第17页 |
| ·覆冰预测模型 | 第17-18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| 第二章 焦耳热融冰方法 | 第19-23页 |
| ·无功功率补偿概念 | 第19页 |
| ·交流短路电流融冰 | 第19-20页 |
| ·直流短路融冰技术 | 第20-2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| 第三章 临界电流防冰理论模型 | 第23-29页 |
| ·临界电流防冰的基本原理 | 第23-25页 |
| ·临界电流的概念 | 第23页 |
| ·热平衡方程 | 第23-24页 |
| ·临界电流的计算式 | 第24-25页 |
| ·影响临界电流的几个主要参数 | 第25-27页 |
| ·收集系数 | 第25-26页 |
| ·对流传热系数 | 第26页 |
| ·努谢尔数 | 第26-2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7-29页 |
| 第四章 临界电流防冰系统设计 | 第29-43页 |
| ·LabVIEW 简介 | 第29-31页 |
| ·LabVIEW 的概念 | 第29-30页 |
| ·VI 的组成 | 第30页 |
| ·LabVIEW 的软件开发流程 | 第30页 |
| ·LabVIEW 的优势 | 第30-31页 |
| ·覆冰知识库 | 第31-34页 |
| ·知识的表示 | 第31-32页 |
| ·知识库设计 | 第32-33页 |
| ·知识获取 | 第33页 |
| ·系统推理机制 | 第33-34页 |
| ·临界电流防冰系统的开发 | 第34-36页 |
| ·临界电流防冰系统的介绍 | 第34-35页 |
| ·防冰临界电流计算流程 | 第35-36页 |
| ·主界面的介绍 | 第36-37页 |
| ·登录界面的介绍 | 第36-37页 |
| ·导线型号界面 | 第37页 |
| ·数据采集模块的介绍 | 第37-40页 |
| ·数据采集卡的选择 | 第37-38页 |
| ·温度采集模块的介绍 | 第38页 |
| ·风速采集模块的介绍 | 第38-39页 |
| ·液滴直径采集模块的介绍 | 第39页 |
| ·液态水含量采集模块的介绍 | 第39-40页 |
| ·软件设计与实现 | 第40-41页 |
| ·软件设计的基本思想 | 第40页 |
| ·几个重要公式的实现 | 第40-4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| 第五章 理论计算与实验对比 | 第43-51页 |
| ·大气参数对临界电流的影响 | 第43-47页 |
| ·温度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| ·风速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| ·液态水含量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| ·液滴直径的影响 | 第47页 |
| ·导线表面几何外形的影响 | 第47页 |
| ·数值计算与实验结果对比及分析 | 第47-5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| 结论与展望 | 第51-53页 |
| 结论 | 第51页 |
| 创新点 | 第51页 |
|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| 第51-5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3-57页 |
| 致谢 | 第57-58页 |
|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58-59页 |
| 附录 B 临界电流防冰专家系统程序图 | 第59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