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图表目录 | 第11-12页 |
引言 | 第12-18页 |
一、选题缘由 | 第12-14页 |
二、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| 第14-18页 |
(一) 研究问题 | 第14-15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(三) 研究过程 | 第16-18页 |
三、论文思路 | 第18页 |
第一章 课程结构的内涵及确立 | 第18-34页 |
一、课程结构的内涵 | 第20-28页 |
(一) 对课程结构概念的多种解读 | 第20-25页 |
(二) 课程结构与其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| 第25-27页 |
(三) 本研究对课程结构内涵的定位 | 第27-28页 |
二、课程结构的确立——指向课程价值的实现 | 第28-34页 |
(一) 课程目标的制定与课程结构 | 第29-30页 |
(二) 课程功能的发挥与课程结构 | 第30-32页 |
(三) 课程权力的分配与课程结构 | 第32-34页 |
第二章 以学科课程为主兼顾课外活动的课程结构 | 第34-45页 |
一、改革开放初期学校课程的恢复与发展 | 第34-36页 |
二、上海市小学课程结构的形态 | 第36-40页 |
(一) “主学”和“兼学”相结合 | 第36-38页 |
(二) “学科课程”为中心,兼有“课外活动” | 第38-40页 |
三、课程结构呈现的特点 | 第40-43页 |
(一) 注重传统学科知识构成的“考试”类科目 | 第40-41页 |
(二) 开始形成以兴趣小组为形式的课外活动 | 第41-43页 |
四、课程结构的成因透析 | 第43-45页 |
(一) 以“为国家四化建设培养人才”为价值追求 | 第43-44页 |
(二) 课程功能的发挥在于分科课程与目标的“分门对应” | 第44-45页 |
(三) 通过课外活动的设置减轻课业负担,发展学生特长 | 第45页 |
第三章 学科必修课程与活动课程并存的课程结构 | 第45-61页 |
一、走上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之路 | 第47-49页 |
二、课程结构的形成 | 第49-54页 |
(一) 以“两个改变,三个突破”为目标 | 第50-52页 |
(二) 课程结构的具体内容 | 第52-54页 |
三、课程结构呈现的特点 | 第54-59页 |
(一) 德育课程形成稳定的体系 | 第55页 |
(二) 学科类课程形式多样 | 第55-57页 |
(三) 活动课程有了“一席之地” | 第57-59页 |
四、课程结构的成因透析 | 第59-61页 |
(一) 全面提高素质,发展学生个性是改革的核心目标 | 第59-60页 |
(二) 多样化的课程设计具有适应学生发展特点的功能 | 第60-61页 |
(三) 地方权力为主导的改革力求体现上海市发展需要 | 第61页 |
第四章 基础型、拓展型、探究型课程三大类的课程结构 | 第61-76页 |
一、面向21世纪时代发展的课程改革 | 第62-64页 |
二、“三大类”课程结构的形成 | 第64-71页 |
(一) 课程结构改革所指向的目标 | 第65-68页 |
(二) 课程结构的具体内容 | 第68-71页 |
三、课程结构呈现的特点 | 第71-74页 |
(一) 试图构建富有校本特色的课程结构 | 第72-73页 |
(二) 课程结构在整体设计上欠缺专业性 | 第73-74页 |
四、课程结构的成因透析 | 第74-76页 |
(一)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改革的核心目标 | 第75-76页 |
(二) 在课程功能上追求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 | 第76页 |
(三) 课程权力下放使课程结构的校本化设计成为可能 | 第76页 |
第五章 课程结构变革历程的启示 | 第76-86页 |
一、课程结构变革是一个复杂的历程 | 第78-82页 |
(一) 课程结构的变革是对课程理念和目标进行价值选择的历程 | 第78-80页 |
(二) 课程结构的变革是要求课程功能不断促进学生发展的历程 | 第80-81页 |
(三) 课程结构的变革是地方和学校层面获得一定课程权力的历程 | 第81-82页 |
二、课程结构变革的关键在“学校” | 第82-86页 |
(一) 明晰变革的意图与目标,强化学校对变革的需求 | 第83-84页 |
(二) 提高学校的课程意识,增强课程结构设计能力 | 第84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91页 |
后记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