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提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目录 | 第5-7页 |
一、绪论 | 第7-17页 |
·介词“於/于”研究概况 | 第7-13页 |
·来源 | 第7-8页 |
·发展变化 | 第8-9页 |
·衰落的原因 | 第9-11页 |
·语义特征 | 第11-12页 |
·“于”和“於”的区别 | 第12-13页 |
·《史记》版本及语料范围的选取 | 第13-15页 |
·《史记》版本的选取 | 第13-14页 |
·《史记》中有关介词“於/于”的材料的范围 | 第14-15页 |
·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·《史记》介词“於/于”研究概貌 | 第15页 |
·《史记》(下)介词“於/于”的研究意义及工作程序 | 第15-17页 |
二.介词“於/于”的语义功能概述 | 第17-28页 |
·学界对“於/于”介词结构的研究概貌 | 第17-21页 |
·菲尔墨(Fillmore)的格语法 | 第21-25页 |
·深层格的定义及作用 | 第21-23页 |
·具体格的定义和说明 | 第23-25页 |
·本文描写“於/于”语义功能时采纳的格 | 第25-28页 |
三、《史记》(下)带介词“於/于”的谓词 | 第28-32页 |
·《史记》(下)带介词“於/于”的动词 | 第28-30页 |
·《史记》(下)带介词“於/于”的形容词 | 第30-3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四.《史记》(下)战争行为动词介接“於/于”的句法语义特征 | 第32-94页 |
·行军类动词介接“於/于”的句法语义特征 | 第36-48页 |
·领兵类动词“并、驰、发、将、进、举、起、率、引” | 第36-44页 |
·驻军类动词“军、屯、次、舍、信” | 第44-48页 |
·长期驻扎类动词“军、屯” | 第44-46页 |
·行军时驻扎类动词“次、舍、信” | 第46-48页 |
·攻守类动词介接“於/于”的句法语义特征 | 第48-67页 |
·进攻类动词“摧、斗、伐、攻、击、救、略、侵、讨、围、袭、陷、徇、战、阵、征” | 第48-63页 |
·防御类动词“保、扦、拒、戍、守、卫、迎” | 第63-67页 |
·作战结果类动词介接“於/于”的句法语义特征 | 第67-89页 |
·战胜类动词 | 第67-78页 |
·单音动词“拔、举、虏、灭、平、破、禽、取、屠、杀、胜、下” | 第67-75页 |
·双音动词“攻破、攻杀、击虏、击破、击杀、击斩、击走、破杀、破得、乘胜、决胜” | 第75-78页 |
·战败类动词“败、奔、割、溃、困、却、降” | 第78-86页 |
·战和类动词“讲、平” | 第86-8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9-94页 |
五.《史记》(下)介词“於/于”的句法语义功能 | 第94-101页 |
·《史记》(下)中位于中心语之前的“於/于” | 第94-98页 |
·前置的“於/于”概表强调 | 第95-96页 |
·动词“有”和“无” | 第96-98页 |
·《史记》(下)中“於/于”所引介成分的语义功能 | 第98-101页 |
六、结语 | 第101-10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3-106页 |
后记 | 第106-10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