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1 引言 | 第11-15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1-13页 |
·国内对诚信内涵的界定 | 第12页 |
·国外对诚信内涵的界定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| 第13-1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·创新与不足 | 第13-15页 |
2 大学生诚信教育 | 第15-26页 |
·诚信的含义 | 第15-19页 |
·中国传统诚信思想述要 | 第15-17页 |
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诚信的内涵评析 | 第17-18页 |
·现代诚信的内涵特点 | 第18-19页 |
·大学生诚信教育 | 第19-26页 |
·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| 第20-22页 |
·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作用 | 第22-25页 |
·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客观必然性 | 第25-26页 |
3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| 第26-32页 |
·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| 第26-29页 |
·思想政治诚信缺失 | 第26页 |
·学习诚信缺失 | 第26-27页 |
·经济诚信缺失 | 第27-28页 |
·恋爱诚信缺失 | 第28页 |
·网络诚信缺失 | 第28-29页 |
·择业与就业诚信缺失 | 第29页 |
·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| 第29-32页 |
·社会诚信危机侵蚀着学生思想 | 第29-30页 |
·学校约束机制不够健全 | 第30-31页 |
·学生个人的三观仍未形成 | 第31-32页 |
4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与建议 | 第32-45页 |
·强化诚信教育理念,确保诚信教育的有效进行 | 第32页 |
·丰富诚信教育内容,推动诚信教育的健康发展 | 第32-33页 |
·完善诚信教育管理,保障诚信教育的有序开展 | 第33-34页 |
·转变课堂教学理念,构建高校诚信教育体系 | 第34-35页 |
·构建教师诚信机制,推进诚信教育在教育主体中开展 | 第35-36页 |
·教育教学内容要实事求是 | 第35页 |
·教师要有更高的道德标准 | 第35页 |
·要强化教师的学术道德意识 | 第35-36页 |
·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,营造诚信校园氛围 | 第36-37页 |
·通过校训、校风教育,树立学生诚信观念 | 第36页 |
·通过主题教育活动,培养学生诚信意识 | 第36-37页 |
·通过社会实践教育,引导学生诚信行为 | 第37页 |
·积极科学规划,建立有效的大学生诚信评价机制 | 第37-38页 |
·建立大学生诚信信用档案 | 第37-38页 |
·建立科学的大学生诚信测评方案 | 第38页 |
·建立大学生诚信奖惩制度和完善的监督机制 | 第38页 |
·挖掘社会资源,共建社会诚信机制 | 第38-42页 |
·提高对诚信社会意义的认识 | 第39页 |
·营造诚信社会的舆论环境 | 第39-40页 |
·构建社会诚信的法律保障体系 | 第40页 |
·建设诚信政府 | 第40-41页 |
·建立健全诚信社会管理系统 | 第41-42页 |
·通过家庭情感渗透,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 | 第42页 |
·加强大学生诚信自律,培养诚信品格 | 第42-43页 |
·学校、社会、家庭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,实践诚信联动机制 | 第43-45页 |
·学校引导社会诚信 | 第43-44页 |
·学校注重对家庭的宣传和教育 | 第44页 |
·学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开展诚信教育 | 第44-45页 |
5 结语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
附录 | 第49-51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