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2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2-19页 |
| ·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3-16页 |
| ·国内外单向交通组织应用概况 | 第13-14页 |
| ·国内外单向交通组织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| ·小结 | 第16页 |
| ·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6-18页 |
| ·研究目标 | 第16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| ·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8-19页 |
| 第2章 城市道路单向交通组织的基本理论 | 第19-30页 |
| ·城市道路单向交通定义及设置条件 | 第19-20页 |
| ·单向交通定义 | 第19页 |
| ·城市道路单向交通的设置条件 | 第19-20页 |
| ·城市道路单向交通实施效果分析 | 第20-24页 |
| ·交叉口复杂性分析 | 第20-22页 |
| ·车道利用效果 | 第22-23页 |
| ·信号(灯)控制实效 | 第23页 |
| ·为高架道路疏散交通 | 第23页 |
| ·单向交通组织经济效益分析 | 第23-24页 |
| ·城市道路单向交通组织利与弊 | 第24-25页 |
| ·单向交通组织主要优势 | 第24-25页 |
| ·单向交通组织主要不足 | 第25页 |
| ·提高单向交通组织效率的一些措施 | 第25-27页 |
| ·减小绕行距离的措施 | 第25-26页 |
| ·对公共交通的影响以及解决措施 | 第26页 |
| ·解决急救消防等特种车辆通行问题及外地车辆运行 | 第26-27页 |
| ·单向交通组织方案应坚持根据交通状况改变而动态调整原则 | 第27页 |
| ·经验总结 | 第27-2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| 第3章 城市道路单向交通组织有效性模型 | 第30-55页 |
| ·双层规划模型理论 | 第30-31页 |
| ·双层规划模型产生背景 | 第30页 |
| ·双层规划模型在城市交通网络规划中的应用 | 第30-31页 |
| ·考虑单向交通限制条件下最短绕行距离算法 | 第31-36页 |
| ·最短路计算方法概述 | 第31-33页 |
| ·考虑单向交通限制条件下最短绕行距离算法 | 第33-35页 |
| ·算例分析 | 第35-36页 |
| ·单向交通组织有效性模型 | 第36-40页 |
| ·单向交通组织有效性问题分析 | 第36-37页 |
| ·单向交通组织有效性问题定义 | 第37页 |
| ·单向交通组织有效性模型 | 第37-40页 |
| ·单向交通组织有效性模型的求解算法 | 第40-46页 |
| ·上层模型多目标的处理 | 第41页 |
| ·上层模型求解算法 | 第41-43页 |
| ·下层模型求解算法 | 第43-46页 |
| ·实例分析 | 第46-54页 |
| ·背景介绍 | 第46-47页 |
| ·基础资料调查 | 第47-50页 |
| ·道路单向交通组织规划 | 第50-5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| 第4章 城市道路单向交通对低碳战略的影响 | 第55-62页 |
| ·概述 | 第55页 |
| ·城市道路单向交通对低碳战略的分析 | 第55-61页 |
| ·能耗计算 | 第55-56页 |
| ·绕行平均能耗变化率 | 第56-57页 |
| ·实例分析 | 第57-6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| 结论及展望 | 第62-63页 |
| 致谢 | 第63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| 附录1 (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) | 第68-69页 |
| 附录2 (源程序代码) | 第69-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