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宗教论文--佛教论文--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

无明与解脱

中文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2页
引言第12-23页
 一、选题依据第12-13页
 二、研究综述第13-18页
 三、研究意义第18-19页
 四、本文的思路和创新第19-20页
 五、主要内容第20-23页
第一章 无明的定义与内涵第23-44页
 第一节 原始佛教对无明的阐述第23-29页
  一、无明是生命中欲生之原动力为生命继续之法则第24-26页
  二、无明是一种对四谛的不知第26页
  三、无明是一种不明的状态是一种闇第26-27页
  四、无明是十二因缘缘起的起始第27-29页
 第二节 部派佛教对无明的理解第29-33页
  一、相应无明第29-31页
  二、不共无明第31-33页
 第三节 大乘佛教对无明及缘起的发展第33-44页
  一、中观第33-35页
  二、唯识第35-37页
  三、《大乘起信论》的根本无明与技术无明第37-39页
  四、天台第39-41页
  五、华严第41-42页
  六、密宗第42-44页
第二章 无明对解脱的影响第44-65页
 第一节 作为生死相续的无明第44-49页
  一、缘起是有为法第44-47页
  二、缘起是轮回的本质第47-49页
  三、无为法的存在解脱才有可能第49页
 第二节作为善恶之业助缘的无明第49-57页
  一、继无明而缘起的行即是业第50-51页
  二、经由业产生正报及依报第51-53页
  三、正报及依报产生善恶观念第53-57页
 第三节 佛教和外道的比较第57-65页
  一、六师外道第58-59页
  二、佛教与耆那教第59-62页
  三、佛教与婆罗门教第62-65页
第三章 解脱之道的助缘及主因第65-85页
 第一节 解脱之道的助缘第65-78页
  一、五戒十善第65-66页
  二、四无量心第66-67页
  三、回向第67-70页
  四、忏悔第70-75页
  五、佛菩萨愿力及加持第75-78页
 第二节 解脱之道的主因第78-85页
  一、佛性第78-80页
  二、六波罗蜜第80-85页
第四章 如何实现解脱第85-115页
 第一节 南传佛教的解脱之道第85-91页
  一、四谛、八正道是解脱道的根本第85-88页
  二、南传佛教的终极目标为阿罗汉第88-89页
  三、南传佛教的成佛第89-91页
 第二节 北传佛教的解脱之道第91-97页
  一、北传的菩萨精神为渡世第91-94页
  二、菩萨阶位与成佛第94-97页
 第三节 往生净土解脱之道第97-103页
  一、往生净土的依据第97-99页
  二、一佛乘及三乘的净土第99-100页
  三、净土在佛教的目的是能修行至涅槃为易行道第100-103页
 第四节 中有解脱之道第103-115页
  一、中有的争论第103-107页
  二、北传佛教中有的特色第107-109页
  三、中有解脱第109-115页
第五章 解脱之道的障碍第115-157页
 第一节 修解脱道上的障碍第115-135页
  一、僧团性-波罗夷第115-121页
  二、社会伦理性-五逆、十恶第121-131页
  三、宗教性性质对解脱道有碍者第131-135页
 第二节 永无解脱可能性的众生第135-157页
  一、永远地狱第136-139页
  二、一阐提第139-145页
  三、五性各别第145-157页
第六章 解脱的终极境界第157-175页
 第一节 大小乘的涅槃思想第157-165页
  一、小乘的涅槃观第159-160页
  二、大乘的涅槃观第160-163页
  三、涅槃思想在大乘中的发展第163-165页
 第二节 阿罗汉与佛比较第165-171页
  一、南北传佛教的阿罗汉第165-168页
  二、北传佛教的佛身观第168-171页
 第三节 解脱道路上会否退转,能否回小向大第171-175页
  一、菩萨乘及声闻乘的退转第171-172页
  二、已得无余涅槃阿罗汉能否回小向大第172-175页
结论第175-182页
 一、佛教以五戒十善为修解脱道的基本条件第176页
 二、解脱观念的演变第176-178页
 三、无明及轮回第178-180页
 四、佛身观第180-182页
参考文献第182-191页

论文共19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生存型、发展型、超越型主观幸福感测评工具的研制与应用
下一篇:佛教善恶思想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