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宗教论文--佛教论文--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

佛教善恶思想研究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3页
引言第13-24页
 一、选题依据第13-15页
 二、研究综述第15-18页
 三、研究意义第18-19页
 四、创新之处第19-21页
 五、主要内容第21-24页
第一章 善恶的定义第24-59页
 第一节 由行而定义善恶第24-32页
 第二节 由心而定义善恶第32-42页
 第三节 由理而定义善恶第42-49页
 第四节 由体而定义善恶第49-52页
 第五节 定义相关之考察第52-59页
第二章 善恶的内容第59-111页
 第一节 世间生活的善恶第59-78页
  一、追求现世安乐第59-63页
  二、世间善恶的具体内容第63-74页
  三、注重世间善恶的原因第74-78页
 第二节 小乘佛教的善恶第78-88页
  一、灭生死之胜义恶第78-84页
  二、取涅槃之胜义善第84-88页
 第三节 大乘佛教的善恶第88-111页
  一、对善恶的两重升华第88-90页
  二、大乘视野下的恶第90-94页
  三、终极圆满的善第94-98页
  四、善与恶的不二第98-106页
  五、真与善的不二第106-111页
第三章 善恶的事相第111-201页
 第一节 善恶的原理第111-133页
  一、缘起法则第111-114页
  二、烦恼的缘起第114-119页
  三、烦恼的对治第119-125页
  四、善的缘生第125-128页
  五、智慧的开掘第128-133页
 第二节 善恶的主体第133-176页
  一、缘起必然无我第133-136页
  二、“实体我”的义蕴第136-142页
  三、“实体我”的破除第142-153页
  四、“假名我”之种种第153-166页
  五、“假名我”的安立第166-170页
  六、产生迷谬的根因第170-176页
 第三节 人性的善恶第176-201页
  一、两类“性”的差别第176-181页
  二、人性:人类的类性第181-187页
  三、人性的特质第187-193页
  四、人性的类型第193-201页
第四章 善恶的内在与超越第201-276页
 第一节 入世与出世的不二第201-221页
  一、对佛教“出世”的谬解第201-205页
  二、“世间”的正义第205-207页
  三、小乘佛教的出世精神第207-213页
  四、大乘佛教的出世精神第213-219页
  五、两种出世精神的差异第219-221页
 第二节 善恶的内在第221-250页
  一、个体的善恶升沉第222-228页
  二、社会的善恶进退第228-238页
  三、人天的善恶交感第238-250页
 第三节 善恶的超越第250-276页
  一、超越的现实起点第251-260页
  二、超越的具体过程第260-266页
  三、疑义略辨第266-271页
  四、超越的终极境界第271-276页
第五章 善恶的主要特征第276-305页
 第一节 善恶的人本特征第276-285页
  一、由人身可臻善恶之极第276-282页
  二、依人身而超越善恶第282-285页
 第二节 善恶的平等特征第285-296页
  一、善恶因果的平等第285-293页
  二、佛性超越的平等第293-296页
 第三节 善恶的积极特征第296-305页
  一、止恶行善的积极第296-299页
  二、破执显性的积极第299-305页
结语第305-308页
参考文献第308-316页
附录第316-317页
后记第317-319页

论文共31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无明与解脱
下一篇:马克思政党理论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