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1 绪论 | 第9-17页 |
·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·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0-14页 |
·“V 给”类带双宾语加谓词句式 | 第10-11页 |
·言说类动词带主谓短语做远宾语句式 | 第11-13页 |
·置放类动词带处所近宾语加谓词句式 | 第13-14页 |
·理论基础 | 第14-17页 |
·原型范畴理论 | 第14-15页 |
·配价理论 | 第15页 |
·语法理论 | 第15-17页 |
2 对“N_1+V_1+N_2+N_3+V_2”结构中 V1的考察 | 第17-23页 |
·配价语法的性质 | 第17-19页 |
·汉语配价性质的归属 | 第17页 |
·汉语动词配价的原则和方法 | 第17-18页 |
·对汉语动词配价的测定 | 第18-19页 |
·对 V1的确定——三价动词 | 第19-21页 |
·小结 | 第21-23页 |
3 句型归属和命名 | 第23-37页 |
·“V 给”类带双宾语加谓词句式——双宾兼语句 | 第23-31页 |
·兼语数量 | 第24-25页 |
·用“双宾兼语句”命名 | 第25-31页 |
·言说类动词带主谓短语做远宾语句式——双宾主谓句 | 第31-33页 |
·置放类动词带处所近宾语加谓词句式——双宾兼语句和连谓句 | 第33-36页 |
·小结 | 第36-37页 |
4 句法特征和语义关系 | 第37-48页 |
·句法特征 | 第37-44页 |
·句子成分 | 第38-42页 |
·层次分析 | 第42-44页 |
·语义关系 | 第44-45页 |
·小结 | 第45-48页 |
5 三种句式的区别方法 | 第48-52页 |
·从定义划分 | 第48页 |
·从 V1的性质以及 V1与 V2的关系区分 | 第48-49页 |
·语音停顿的位置 | 第49页 |
·根据提问和回答方式区分 | 第49-50页 |
·能否插入“的是”或其他状语 | 第50页 |
·小结 | 第50-52页 |
6 结论 | 第52-54页 |
·总结 | 第52-53页 |
·可能的创新点 | 第53页 |
·存在的问题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