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导论 | 第12-20页 |
(一) 选题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 现实意义 | 第12-13页 |
2. 理论意义 | 第13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3-17页 |
1.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3-15页 |
2.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5-17页 |
(三) 研究视角、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1. 研究视角 | 第17页 |
2. 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3. 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(四) 论文结构及创新之处 | 第18-20页 |
1. 论文结构 | 第18-19页 |
2. 创新之处 | 第19-20页 |
一、相关概念及理论阐述 | 第20-24页 |
(一) 概念界定 | 第20-22页 |
1. 住房保障 | 第20页 |
2. 保障性住房 | 第20-21页 |
3. 保障性住房供给对象 | 第21-22页 |
4. 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 | 第22页 |
(二) 理论基础:新公共服务理论 | 第22-24页 |
二、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保障性住房供给困境透视 | 第24-40页 |
(一) 资金问题成为保障性住房供给过程中的瓶颈 | 第24-29页 |
1. 中央财政拨款有限,地方政府筹资压力大 | 第25-27页 |
2. 土地出让收益增长速度大幅减缓 | 第27-29页 |
3. 保障性住房盈利模式尚不成熟,社会资金投资谨慎 | 第29页 |
(二) 保障性住房供地模式单一,且供应量不足 | 第29-32页 |
(三) 保障性住房种类繁多,制约了保障性住房资源的整合 | 第32-35页 |
1. 分类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| 第33页 |
2. 差异化的需求容易造成保障性住房资源的浪费 | 第33页 |
3. 保障房供给结构不合理,公租房供应比例过小 | 第33-35页 |
(四) 保障性住房区位分布不合理及周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| 第35-37页 |
(五) 保障性住房质量问题突出 | 第37-38页 |
(六) 保障性住房分配有失公平 | 第38-40页 |
三、国内外先进经验借鉴 | 第40-47页 |
(一) 重庆——公租房制度 | 第40-42页 |
1. 双轨制城市住房供应模式 | 第40-41页 |
2. 突显公租房的建设与管理 | 第41页 |
3. 确保土地供应,多渠道筹措资金 | 第41页 |
4. 科学的区位规划,避免再现“贫民窟” | 第41-42页 |
(二) 香港——公屋制度 | 第42-43页 |
1. 动态调整公屋供应计划 | 第42页 |
2. 独特的公屋管理机构体系 | 第42-43页 |
3. 高超的财务运营水平 | 第43页 |
4.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| 第43页 |
(三) 新加坡——组屋制度 | 第43-45页 |
1. 严格有效的土地供应机制 | 第43-44页 |
2. 良性循环的公积金保障制度 | 第44页 |
3. 注重需求,合理选址布局 | 第44-45页 |
(四) 德国——廉租房制度 | 第45-47页 |
1. 多法并举,强力维护租客权益 | 第45页 |
2. 廉租住房房源筹集途径与审核分配制度 | 第45-46页 |
3. 住房储蓄制度 | 第46-47页 |
四、加强我国地方政府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 | 第47-56页 |
(一)合理定位政府在保障性住房供给过程中的职能 | 第47-48页 |
1. 思想方面:加强认识,提高重视程度 | 第47页 |
2. 政策方面:制定合理政策,加大支持力度 | 第47页 |
3. 组织方面:科学设置管理机构,权责分工 | 第47-48页 |
(二) 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 | 第48-49页 |
1.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| 第48页 |
2. 增加土地出让收益提取比例 | 第48-49页 |
3. 大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 | 第49页 |
4. 挖掘保障性住房自身盈利潜力 | 第49页 |
(三) 合理规划布局,确保土地供应 | 第49-50页 |
1. 积极探索新型土地出让方式 | 第49-50页 |
2. 科学规划,选择适宜地段兴建保障性住房 | 第50页 |
3. 调动地方政府供地积极性 | 第50页 |
(四) 改善保障性住房质量与供房结构,多途径增加房源 | 第50-51页 |
1. 展开多方努力,改善保障性住房质量 | 第50页 |
2. 逐步取消经适房和限价房,加大公租房与廉租房建设力度 | 第50-51页 |
3. 多途径增加保障性住房房源 | 第51页 |
(五) 创建保障性住房供给的激励机制 | 第51-52页 |
1. 提高地方政府的建设积极性 | 第51-52页 |
2. 加大对房地产开发商的激励 | 第52页 |
(六) 整合数据库,建立多层次、一体化的信息共享平台 | 第52-54页 |
(七) 建立并完善保障性住房需求表达机制 | 第54-56页 |
1. 政府应转变认识,坚持以人为本,以满足公众需求为供给出发点 | 第54页 |
2. 培育现代公民意识,提高公民的需求表达意愿和能力 | 第54-55页 |
3. 规范制度化的需求表达渠道 | 第55页 |
4. 积极发挥媒体舆论的作用 | 第55-56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致谢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