植物新品种权法律保护模式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引言 | 第9-13页 |
一、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9-11页 |
二、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三、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植物新品种权界定 | 第13-26页 |
第一节 植物新品种权概念 | 第13-17页 |
一、植物新品种 | 第13-15页 |
二、植物新品种权 | 第15-17页 |
三、小结 | 第17页 |
第二节 植物新品种权的特征 | 第17-19页 |
一、权利期限的双重限制性 | 第17-18页 |
二、权利载体的生命性 | 第18-19页 |
第三节 植物新品种权的性质 | 第19-22页 |
一、民事权利本质 | 第20-21页 |
二、私权属性 | 第21-22页 |
第四节 植物新品种权的结构 | 第22-26页 |
一、植物新品种权的主体 | 第22-23页 |
二、植物新品种权的内容 | 第23-26页 |
第二章 植物新品种权立法保护模式 | 第26-48页 |
第一节 植物新品种权立法保护价值 | 第26-31页 |
一、自然权利的体现 | 第26-27页 |
二、公正价值的要求 | 第27-29页 |
三、社会发展的需要 | 第29-30页 |
四、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二节 植物新品种权典型立法保护模式 | 第31-41页 |
一、美国式混合模式 | 第31-34页 |
二、日本式选择模式 | 第34-37页 |
三、UPOV公约与欧盟模式 | 第37-40页 |
四、我国现有立法模式 | 第40-41页 |
第三节 我国植物新品种权立法保护模式选择 | 第41-48页 |
一、可专利性问题 | 第42-46页 |
二、双重禁令问题 | 第46页 |
三、小结 | 第46-48页 |
第三章 植物新品种权司法保护模式 | 第48-64页 |
第一节 侵权行为司法判定模式 | 第48-55页 |
一、侵权法律关系司法判定 | 第48-50页 |
二、侵权行为构成司法判定 | 第50-55页 |
三、小结 | 第55页 |
第二节 侵权责任司法认定模式 | 第55-64页 |
一、侵权责任形式司法适用 | 第55-60页 |
二、责任阻却事由司法认定 | 第60-64页 |
结语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1页 |
附录 | 第71-72页 |
后记 | 第72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