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目录 | 第7-10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14页 |
| ·选题依据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选题依据 | 第10页 |
| 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·本文的创新之处 | 第12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3-14页 |
| 第2章 交响诗《前奏曲》的创作背景 | 第14-20页 |
| ·李斯特的生平简介及其音乐创作 | 第14-16页 |
| ·“交响诗”作为新音乐体裁的起源与形成 | 第16-18页 |
| ·交响诗《前奏曲》的创作过程及其内容介绍 | 第18-1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9-20页 |
| 第3章 交响诗《前奏曲》主导动机贯穿手法的运用及其结构布局 | 第20-31页 |
| ·《前奏曲》主导动机贯穿手法的运用 | 第20-28页 |
| ·主导动机的本体特征 | 第20-21页 |
| ·主导动机原型的运用 | 第21-22页 |
| ·主导动机的变化发展 | 第22-28页 |
| ·主导动机的多样化和声处理 | 第22-25页 |
| ·主导动机的多样化音程处理 | 第25-28页 |
| ·《前奏曲》的曲式结构与调性布局 | 第28-30页 |
| ·《前奏曲》的曲式结构 | 第28-29页 |
| ·《前奏曲》的调性布局 | 第29-3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| 第4章 交响诗《前奏曲》的和声运用技巧 | 第31-72页 |
| ·和弦的运用技巧 | 第31-39页 |
| ·复合和弦的运用技巧 | 第31-34页 |
| ·高叠和弦的巧妙运用 | 第34-36页 |
| ·持续音的运用技巧 | 第36-39页 |
| ·和声进行的运用技巧 | 第39-56页 |
| ·中音功能——三度关系和声进行的运用技巧 | 第39-43页 |
| ·变格进行的运用技巧 | 第43-45页 |
| ·意外进行的运用技巧 | 第45-47页 |
| ·减七和弦连锁进行的运用技巧 | 第47-51页 |
| ·辅助和弦的运用技巧 | 第51-54页 |
| ·线性进行的运用技巧 | 第54-56页 |
| ·多元调关系交替的运用技巧 | 第56-63页 |
| ·同主音大小调交替的运用技巧 | 第56-60页 |
| ·同三音调关系交替的运用技巧 | 第60-63页 |
| ·转调技巧的运用 | 第63-71页 |
| ·运用中音和弦进行转调 | 第63-66页 |
| ·运用同主音大小调交替和弦进行转调 | 第66-67页 |
| ·运用等音和弦进行转调 | 第67-69页 |
| ·运用那不勒斯和弦进行转调 | 第69-7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| 第5章 交响诗《前奏曲》的和声表现作用 | 第72-77页 |
| ·和弦结构的复杂化 | 第73页 |
| ·和弦进行的功能化与非功能化 | 第73-75页 |
| ·调式、调性的多样化 | 第75页 |
| ·转调技巧的个性化 | 第75-7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| 结论 | 第77-7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9-81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81-82页 |
| 致谢 | 第82-83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