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8页 |
| 目录 | 第8-10页 |
| 引言 | 第10-25页 |
| (一) 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| (二)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1-13页 |
| (三) 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3-23页 |
| (四) 研究价值 | 第23-24页 |
| (五) 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| 一、 民国前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发轫与渐进(1912—1926) | 第25-48页 |
| (一) 发轫阶段(1912—1916) | 第25-39页 |
| 1. 民初农村基础教育方针的提出 | 第25-27页 |
| 2. “壬子·癸丑学制”的颁行 | 第27-30页 |
| 3. 县市级教育行政制度的改革 | 第30-31页 |
| 4. 《强迫教育办法》和《整理教育方案》的拟定 | 第31-33页 |
| 5. 封建复古教育思潮的回溯 | 第33-39页 |
| (二) 渐进阶段(1917—1926) | 第39-48页 |
| 1. 《全国教育计划书》的公布 | 第39页 |
| 2. 地方教育行政制度的改革 | 第39-41页 |
| 3. 白话文和国语的推行 | 第41页 |
| 4. “壬戌学制”(1922 年新学制)的颁行 | 第41-44页 |
| 5. 个案研究: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实施概况 | 第44-45页 |
| 6. 义务教育相关政策的议决 | 第45-48页 |
| 二、 民国中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改革与发展(1927—1936) | 第48-72页 |
| (一) 改革阶段(1927—1931) | 第48-55页 |
| 1. 基础教育行政组织的演变 | 第48-49页 |
| 2. 三民主义基础教育宗旨的推行 | 第49-52页 |
| 3. 《实施三民主义乡村教育案》的颁行 | 第52-54页 |
| 4. 《乡村小学充实儿童学额办法》的实施 | 第54-55页 |
| (二) 发展阶段(1932—1936) | 第55-72页 |
| 1. 初等教育制度政策的发展 | 第55-59页 |
| 2. 国民义务教育体系的完善 | 第59-67页 |
| 3. 个案研究:广西省、江苏省基础教育政策实施概况 | 第67-72页 |
| 三、 民国后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调整与拓展(1937—1949) | 第72-87页 |
| (一) 调整阶段(1937—1944) | 第72-82页 |
| 1. 战时农村基础教育政策方针的确立 | 第72-74页 |
| 2. 各项训育制度的施行 | 第74-75页 |
| 3. “新县制”下《国民教育实施纲领》的订定 | 第75-79页 |
| 4. 国民基础教育的各项规定 | 第79-82页 |
| (二) 拓展阶段(1945—1949) | 第82-87页 |
| 1. 《全国实施国民教育第二次五年计划》的推行 | 第82-84页 |
| 2. 国民基础教育的其他规定 | 第84-87页 |
| 四、 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的影响因素及根本特征 | 第87-100页 |
| (一) 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的影响因素 | 第87-91页 |
| 1. 国际环境因素 | 第87-88页 |
| 2. 国内环境因素 | 第88-91页 |
| (二) 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路径 | 第91-95页 |
| 1. 改革学制系统 | 第91-92页 |
| 2. 重视义务教育 | 第92-94页 |
| 3. 强化政治目的 | 第94-95页 |
| (三) 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 | 第95-100页 |
| 1. 农村基础教育政策框架体系日趋完善 | 第95-96页 |
| 2. 始终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放在首要战略地位 | 第96-97页 |
| 3. 规范、法治的科学化发展过程 | 第97-98页 |
| 4. 模仿、探索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| 第98-100页 |
| 五、 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的现实启示 | 第100-105页 |
| (一) 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 | 第100-101页 |
| 1. 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经费投入 | 第100-101页 |
| 2. 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灵活变通 | 第101页 |
| (二) 确保农村基础教育政策体系科学化 | 第101-102页 |
| (三) 强调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制定本土化 | 第102-103页 |
| (四) 提高国民接受基础教育参与度 | 第103-105页 |
| 结语 | 第105-10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6-112页 |
| 后记 | 第1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