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6页 |
·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| 第12-17页 |
·研究的源起 | 第12-14页 |
·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4-16页 |
·城市设计与全球化背景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现状和学术动态 | 第17-21页 |
·中西方城市空间理论研究发展历程 | 第17-21页 |
·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的再生问题 | 第21页 |
·研究方向的选择 | 第21-22页 |
·研究方法运用 | 第22-23页 |
·研究框架及创新 | 第23-26页 |
·研究创新点 | 第23-24页 |
·逻辑结构和内容构架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空间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空间观研究 | 第26-46页 |
·历史 | 第28-33页 |
·乌托邦 | 第29-31页 |
·片段 | 第31-32页 |
·唯物主义理论 | 第32-33页 |
·总结 | 第33页 |
·哲学 | 第33-37页 |
·符号学 | 第34-35页 |
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| 第35-37页 |
·政治 | 第37-41页 |
·政治与城市规划 | 第38-39页 |
·政治与公共空间 | 第39-41页 |
·文化 | 第41-45页 |
·现代主义城市设计 | 第41-42页 |
·后现代主义 | 第42-4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三章 空间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及发展 | 第46-65页 |
·关于城市空间的政治经济学——新马克思主义 | 第46-56页 |
·新马克思主义的起源——列斐伏尔的“空间生产”理论 | 第47-50页 |
·空间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| 第50-55页 |
·罗维斯和斯科特为代表的空间辩证法 | 第50-51页 |
·索嘉的社会空间辩证法 | 第51-53页 |
·大卫·哈维的资本化城市理论 | 第53-55页 |
·对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分析 | 第55-56页 |
·城市空间行为学——新韦伯主义理论 | 第56-63页 |
·住房阶级理论 | 第57-58页 |
·城市经理人理论 | 第58-61页 |
·国家的作用 | 第61-62页 |
·对新韦伯主义理论的分析和评述 | 第62-6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3-65页 |
第四章 空间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城市空间生产方式分析 | 第65-93页 |
·全球化的城市空间——政治经济学分析 | 第65-72页 |
·全球化城市 | 第65-66页 |
·我国城市的城市化与全球化 | 第66-67页 |
·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制度的市场化改革 | 第67-69页 |
·中国城市全球化发展中的问题 | 第69-72页 |
·现代与传统的冲突 | 第69-70页 |
·正确的自我定位和功能定位 | 第70-71页 |
·劳动力的两级分化及衍生出的城市空间分异 | 第71-72页 |
·我国当代城市空间的塑造——城市空间的行为学分析 | 第72-81页 |
·政府在城市空间塑造中的角色 | 第73-75页 |
·政府的层级 | 第73页 |
·“企业家”政府与城市经营 | 第73-75页 |
·“任期内”政府的思考 | 第75页 |
·城市中经济组织的作用 | 第75-78页 |
·跨国公司的影响 | 第75-77页 |
·房地产相关企业的角色和行为 | 第77-78页 |
·城市居民的行为和作用 | 第78-80页 |
·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师的角色和行为 | 第80-81页 |
·非正规经济活动造成的空间演变 | 第81-86页 |
·非正规经济 | 第81-82页 |
·发展中国家的特征 | 第82-84页 |
·我国面临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分异 | 第84-85页 |
·非正规经济活动加剧了空间分异 | 第85-86页 |
·当代中国高密度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 | 第86-91页 |
·节点空间的失策 | 第88页 |
·公园和绿地的缺乏 | 第88-89页 |
·建筑物与开放空间功能单一化 | 第89-91页 |
·商业街的边缘:多层而非单层 | 第9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1-93页 |
第五章 空间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生产实践分析 | 第93-122页 |
·基于空间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角度和思路 | 第93-95页 |
·文化的空间表象化——文创产业的空间生产方式分析 | 第95-100页 |
·文创产业区的起源——纽约苏荷区 | 第95-98页 |
·本土文创产业的先驱——北京 798 艺术区 | 第98-99页 |
·对于文创产业的评价与思考 | 第99-100页 |
·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再生产——体育产业与会展经济 | 第100-111页 |
·现代体育产业与城市空间 | 第101-105页 |
·会展经济与会展建筑区 | 第105-111页 |
·城市的再现性空间生产——旧城改造 | 第111-117页 |
·历史街区的再生产——上海太平桥地区旧城改造 | 第112-116页 |
·旧城改造的评价与思考 | 第116-117页 |
·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生产方式——开发区发展 | 第117-122页 |
·开发区经济及其空间生产方式特征 | 第117-118页 |
·天津开发区的空间生产贡献及其对城市空间的重构 | 第118-120页 |
·对于开发区城市空间生产的总结和思考 | 第120-122页 |
第六章 导入空间政治经济政治学理论的城市设计方法探索 | 第122-141页 |
·经典政经结合的城市设计管理方法——奖励性管制方法 | 第122-128页 |
·奖励性管制方法的概念 | 第122-123页 |
·奖励性管制方法的理论基础:“经纪人”理论 | 第123页 |
·奖励性管制方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| 第123-125页 |
·奖励性管制方法的实践形式和操作方法 | 第125-126页 |
·奖励性管制方法的实践及策划 | 第126-128页 |
·项目开发的经济分析 | 第126页 |
·经济学模型 | 第126-127页 |
·模拟分析趋势图 | 第127-128页 |
·连带性开发涉及的常规建设项目 | 第128页 |
·奖励性管制方法的潜在问题与思考 | 第128页 |
·运用新材料新技术重构城市空间 | 第128-134页 |
·材料和技术对建筑和空间的影响 | 第129-130页 |
·新技术与城市发展 | 第130-131页 |
·新技术的特点 | 第130页 |
·新技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| 第130-131页 |
·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范例——国家游泳中心 | 第131-134页 |
·小结 | 第134页 |
·立体集约化城市空间设计 | 第134-140页 |
·城市发展与城市空间的资源的矛盾 | 第134-135页 |
·解决空间紧张矛盾的途径 | 第135页 |
·城市空间的立体化设计模式 | 第135-137页 |
·城市地域功能整合型 | 第135-136页 |
·城市景观环境整合型 | 第136-137页 |
·城市历史与文化保护型 | 第137页 |
·综合性立体化城市设计范例——芝加哥千禧公园 | 第137-140页 |
·立体化城市设计的展望 | 第14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40-141页 |
第七章 城市空间生产的整合实践——以响螺湾城市设计的公共空间整合为例 | 第141-152页 |
·项目概况 | 第141页 |
·项目整体城市设计概况 | 第141-142页 |
·公共空间设计整合的基础策略 | 第142-143页 |
·响螺湾公共空间设计整合的实施策略 | 第143-145页 |
·用参数化方法合理配置商务建筑与公共空间 | 第145-147页 |
·建筑成本的模拟计算 | 第146页 |
·基于模拟计算的实施策略 | 第146-147页 |
·连带性开发涉及的建设项目 | 第147页 |
·城市中庭的详细控制策略 | 第147-150页 |
·城市中庭的量化分析 | 第147-150页 |
·城市中庭的设计控制策略 | 第150页 |
·城市中庭的分类选型建议 | 第150页 |
·基于本案实践策略的反思及其他问题 | 第150-152页 |
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52-156页 |
·初步建构城市空间政治经济学与城市设计理论体系 | 第152-154页 |
·综合的关于城市空间的政治经济学体系 | 第152-153页 |
·城市设计理论体系 | 第153-154页 |
·对于现代城市空间的展望 | 第154-1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6-165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165-166页 |
致谢 | 第1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