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第一章 概述 | 第9-15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·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0-12页 |
·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2页 |
·研究主要内容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山区高速公路线形与环境协调性问题分析 | 第15-28页 |
·公路建设对环境产生的综合影响 | 第15-19页 |
·对路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| 第15-17页 |
·对沿线景观环境的影响 | 第17-19页 |
·线形与环境协调性影响因素 | 第19-26页 |
·线形与驾驶员视觉特性的关系 | 第19-21页 |
·公路线形设计 | 第21-25页 |
·施工期引发的环境问题 | 第25-26页 |
·线形与环境协调性问题分析 | 第26-27页 |
·线形设计引发视错觉 | 第26页 |
·道路内部景观与沿线环境协调问题分析 | 第26-27页 |
·线形美学与环境协调问题分析 | 第27页 |
·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山区高速公路设计理念研究 | 第28-42页 |
·公路建设理念的发展 | 第28-30页 |
·高速公路设计理念 | 第28-29页 |
·我国公路建设理念提升 | 第29-30页 |
·公路项目与景观设计 | 第30-35页 |
·公路景观等级划分 | 第30-33页 |
·公路景观分段设计研究 | 第33-35页 |
·公路协调设计理论研究 | 第35-41页 |
·公路协调性设计定义 | 第35页 |
·公路协调性设计原则和意义 | 第35-36页 |
·公路协调性设计理念 | 第36-41页 |
·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四章 山区高速公路线形与环境协调设计实现方法研究 | 第42-73页 |
·山区旅游高速公路协调设计要求 | 第42页 |
·旅游高速公路 | 第42页 |
·特征及建设要求 | 第42页 |
·山区高速公路选线 | 第42-47页 |
·山区高速公选线原则 | 第43-44页 |
·路线方案设计优选 | 第44-47页 |
·线形连续性设计 | 第47-56页 |
·灵活选用设计指标 | 第47-53页 |
·线形一致性检验 | 第53-56页 |
·线形与环境协调设计 | 第56-65页 |
·宏观线形与地形、地貌的协调 | 第56-60页 |
·与沿线景观环境协调设计 | 第60-63页 |
·与生态环境协调设计 | 第63-65页 |
·环境补偿设计 | 第65-69页 |
·环境补偿设计思想 | 第65-66页 |
·环境补偿设计原则 | 第66页 |
·环境补偿设计应用研究 | 第66-69页 |
·三维仿真模拟软件在线形与环境协调设计中的应用 | 第69-71页 |
·UC-winRoad 简介 | 第69-70页 |
·三维仿真模型的建立 | 第70-71页 |
·线形与环境协调设计要点 | 第71-72页 |
·小结 | 第72-73页 |
第五章 山区高速公路线形与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 | 第73-84页 |
·常用评价方法 | 第73-74页 |
·可拓学与物元理论 | 第74-75页 |
·物元模型构建 | 第75-76页 |
·确定经典域 | 第75页 |
·确定节域 | 第75-76页 |
·确定待评物元 | 第76页 |
·确定待评事物各指标关于各等级的关联度 | 第76页 |
·评价等级判定 | 第76-78页 |
·确定因子权重 | 第76-77页 |
·确定评价等级 | 第77-78页 |
·线形与环境协调性评价体系构建 | 第78-83页 |
·评价体系建立原则 | 第78页 |
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78-83页 |
·小结 | 第83-84页 |
第六章 案例应用 | 第84-101页 |
·项目概况 | 第84-85页 |
·保腾高速公路建设意义 | 第84页 |
·路线地域环境 | 第84-85页 |
·创新理念应用 | 第85-91页 |
·“MDS”理念与保腾高速公路 | 第85-87页 |
·景观分段理念与保腾高速公路 | 第87-91页 |
·线形与环境协调性评价研究 | 第91-100页 |
·线形设计一致性检验 | 第91-93页 |
·保腾高速公路线形与环境协调性评价 | 第93-100页 |
·结论 | 第100-101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01-103页 |
·研究主要结论 | 第101-102页 |
·本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102-10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3-105页 |
致谢 | 第105-106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106页 |
一、发表论文 | 第106页 |
二、参加导师高建平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 | 第1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