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·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| 第9-11页 |
·问题提出的现实针对性 | 第9页 |
·问题提出的前瞻性 | 第9-10页 |
·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| 第10-11页 |
·理论研究现状及趋势 | 第11-14页 |
·对话教学理论的研究 | 第11-12页 |
·语文教学中对话理论的研究 | 第12-14页 |
·对话教学研究的趋势 | 第1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·文献研究与理论研究 | 第14页 |
·质的研究方法及案例分析法与经验总结法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思路及关键问题 | 第15-17页 |
·问题研究的思路 | 第15页 |
·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对话教学概说 | 第17-27页 |
·文本解读及其现状分析 | 第17-20页 |
·文本解读 | 第17-18页 |
·文本解读的现状 | 第18-20页 |
·对话教学与教学对话 | 第20-25页 |
·对话教学理论 | 第20-22页 |
·对话教学与教学对话的区别 | 第22-25页 |
·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对话教学及其实施状况 | 第25-27页 |
·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对话教学 | 第25-26页 |
·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对话教学实施状况 | 第26-27页 |
第3章 文本解读过程中对话教学误区分析 | 第27-37页 |
·文本解读过程中对话教学的误区 | 第27-33页 |
·文本解读过程中脱离文本的浅泛对话 | 第27-28页 |
·文本解读过程中的虚假性对话与伪民主对话 | 第28-30页 |
·文本解读过程中多元价值引领下的对话教学偏差 | 第30-32页 |
·文本解读过程中追求形式的对话教学 | 第32-33页 |
·文本解读过程中对话教学误区的成因 | 第33-37页 |
·教师的观念更新缓慢 | 第33-34页 |
·学生的认识取向错误 | 第34-35页 |
·评价机制的功利单一 | 第35-37页 |
第4章 文本解读过程中的主体间性研究 | 第37-55页 |
·显性主体与隐性主体 | 第37-42页 |
·显性主体——教师、学生、文本 | 第38-40页 |
·隐性主体——文本作者、教材编者 | 第40-42页 |
·作为文本解读的对话教学之主体间性研究 | 第42-55页 |
·文本形成——原始文本与编者之间的对话 | 第43-44页 |
·文本预读——师本对话、生本对话 | 第44-47页 |
·文本续读——师生对话、生生对话 | 第47-51页 |
·文本创生——再一次生本对话、师本对话 | 第51-55页 |
第5章 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对话教学应然状态及其可实现性探究 | 第55-71页 |
·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对话教学应然状态具体表现及其实现策略 | 第55-66页 |
·解读张力的发现和消除 | 第55-58页 |
·语文感知的培养 | 第58-61页 |
·个人化对话心理的形成 | 第61-63页 |
·民主、和谐对话平台的搭建和运行 | 第63-66页 |
·文本解读过程中对话教学策略实现的保证 | 第66-71页 |
·教师观念的转变与落实 | 第66-68页 |
·师生关系的改变与运行 | 第68-71页 |
结论 | 第71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7页 |
附录 | 第77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