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导论 | 第11-16页 |
一、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二、 文献综述 | 第12-15页 |
三、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第一章 恽代英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途径和方式 | 第16-25页 |
一、 翻译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 | 第16-17页 |
(一) 翻译恩格斯《家庭、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》的部分章节 | 第16-17页 |
(二) 翻译考茨基著作《阶级争斗》 | 第17页 |
二、 创办进步报刊 | 第17-19页 |
三、 建立学校、社团和工人夜校 | 第19-23页 |
(一) 创办浚新小学、女子师范学校 | 第19页 |
(二) 成立互助社、利群书社、共存社 | 第19-22页 |
(三) 创办平民夜校 | 第22-23页 |
四、 公开演讲 | 第23-24页 |
五、 在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恽代英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和表现 | 第25-37页 |
一、 恽代英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 | 第25-28页 |
(一) 阐发物质“实在”论 | 第25-26页 |
(二) 宣传无神论 | 第26-27页 |
(三) 阐发认识论 | 第27-28页 |
二、 恽代英阐发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| 第28-31页 |
三、 摒弃“道德救国论”,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 | 第31-32页 |
四、 在青年中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 | 第32-34页 |
(一) 引导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| 第32-33页 |
(二)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,引导青年救国 | 第33-34页 |
五、 在统一战线工作中传播与运用马克思主义 | 第34-37页 |
(一) 大革命时期,恽代英的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 | 第34-35页 |
(二) 土地革命时期,恽代英的统战工作 | 第35-37页 |
第三章 恽代英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贡献 | 第37-42页 |
一、 首次向国人推荐《家庭、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》 | 第37页 |
二、 翻译中国共产党史上重要著作《阶级争斗》 | 第37-38页 |
三、 成立武汉地区第一个传播新思想的进步团体—互助社 | 第38页 |
四、 发展壮大了武汉地区的革命力量 | 第38-39页 |
五、 恽代英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评价 | 第39-42页 |
第四章 恽代英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| 第42-47页 |
一、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一定的早期理论基础 | 第42页 |
二、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| 第42-43页 |
三、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通俗化、民族化 | 第43-45页 |
四、 恽代英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| 第45-47页 |
结论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
附录 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