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马克思主义、列宁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论文--马克思主义、列宁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--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

马克思失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1页
绪论第11-19页
 一、 选题缘由及意义第11-13页
  (一) 失业问题是我国现实的经济社会问题第11页
  (二) 就业是民生之本第11-12页
  (三) 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失业理论对解决失业问题意义重大第12页
  (四) 丰富了马克思的失业理论的内容研究第12-13页
 二、 相关文献综述第13-17页
  (一) 关于我国失业原因的讨论第13-14页
  (二) 关于马克思失业理论的内容研究第14-15页
  (三) 关于马克思失业理论同西方失业理论的比较第15-17页
 三、 研究思路、研究方法和拟创新之处第17-19页
  (一) 研究思路第17页
  (二) 研究方法第17-18页
  (三) 拟创新之处第18-19页
第一章 马克思失业理论的主要内容第19-28页
 一、 失业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第19-21页
  (一) 失业产生的时代背景第19-20页
  (二) 失业产生的社会条件第20-21页
 二、 失业产生的原因第21-24页
  (一) 由劳动力成为商品来看第21-22页
  (二) 由资本有机构成来看第22-23页
  (三) 由资本积累来看第23-24页
 三、 失业的形式第24-26页
  (一) 流动形式的相对过剩人口第25页
  (二) 潜在形式的相对过剩人口第25页
  (三) 停滞形式的相对过剩人口第25-26页
 四、 失业的影响第26页
  (一) 积极方面第26页
  (二) 消极方面第26页
 五、 解决失业的设想第26-28页
第二章 我国失业问题历史回溯第28-35页
 一、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失业问题第28-31页
  (一) 社会经济背景与就业制度第28-29页
  (二) 三次失业高峰分析第29-31页
 二、 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失业问题第31-35页
  (一) 社会经济背景与就业制度第31-32页
  (二) 三次失业高峰分析第32-35页
第三章 马克思失业理论下的我国失业问题现状分析第35-41页
 一、 我国失业问题现状第35-38页
  (一) 失业人口数量不断攀升第35-36页
  (二) 结构性失业突出第36-37页
  (三) 隐性失业日益明显第37-38页
 二、 基于马克思失业理论下的我国失业成因分析第38-41页
  (一)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形成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第38-39页
  (二) 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形成大量失业人口第39页
  (三)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造成大量失业人口第39-40页
  (四) 劳动者自身素质低下形成大量失业人口第40-41页
第四章 马克思失业理论的当代启示第41-47页
 一、 高度重视失业问题第41-43页
  (一) 积极应对失业问题第41页
  (二) 广开就业门路第41-43页
 二、 重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第43-44页
  (一) 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第43页
  (二) 拓宽就业渠道第43页
  (三) 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第43-44页
  (四) 建立多渠道、畅通的就业信息传导系统第44页
 三、 提高劳动力素质第44-47页
  (一) 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第45页
  (二) 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第45-47页
结论第47-48页
参考文献第48-52页
致谢第52-53页
附录 A 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3页

论文共5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佛教文化与中国龙王信仰的形成
下一篇:恽代英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