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尔滨无偿献血者亲社会行为与动员机制的契合关系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·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问题提出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1-16页 |
·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 | 第11-14页 |
·关于社会动员的相关研究 | 第14-15页 |
·无偿献血问题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·简要的评述 | 第16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的逻辑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的逻辑思路 | 第17页 |
·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研究设计与调查过程 | 第18-26页 |
·核心概念阐释与理论预设 | 第18-19页 |
·核心概念阐释 | 第18页 |
·理论预设 | 第18-19页 |
·资料收集过程 | 第19-20页 |
·试调查阶段 | 第19页 |
·正式调查阶段 | 第19-20页 |
·血站的一般情况 | 第20-23页 |
·血站采血情况的历史记录 | 第20-22页 |
·血站的组织结构及员工构成 | 第22-23页 |
·调查样本的特征 | 第23-26页 |
·献血者样本特征 | 第23-24页 |
·志愿者样本特征 | 第24-25页 |
·血站员工样本特征 | 第25页 |
·样本之间的内在关联 | 第25-26页 |
第3章 献血者献血行为的决策过程 | 第26-36页 |
·献血者初次献血的行为动因 | 第26-28页 |
·献血潜意识的客观存在 | 第26-27页 |
·情境唤起献血意识 | 第27-28页 |
·影响献血意图确定的因素 | 第28-31页 |
·情感因素 | 第29-30页 |
·认知因素 | 第30-31页 |
·人格激励因素 | 第31页 |
·献血意图与献血行为的转化 | 第31-33页 |
·个人能力状态 | 第31-32页 |
·外部情境的变化 | 第32-33页 |
·持续性献血行为 | 第33页 |
·献血者献血行为的决策模式 | 第33-35页 |
·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及其不足 | 第33-34页 |
·献血行为的决策模式 | 第34-3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4章 血站组织管理体系及动员机制 | 第36-46页 |
·血站无偿献血的组织管理体系 | 第36-40页 |
·“一二一”模式的确立和实施 | 第37-38页 |
·志愿者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| 第38-40页 |
·“金字塔式”动员机制 | 第40-45页 |
·血站文化动员的根基作用 | 第40-43页 |
·志愿者组织的第三方信任建构 | 第43-44页 |
·外部资源的有效启动 | 第44-4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5章 无偿献血行为与动员机制间的契合 | 第46-56页 |
·血站双重资源动员与献血行为动因的契合 | 第47-49页 |
·借助媒体建构献血潜意识 | 第47-48页 |
·合理化资源配制唤起献血意识 | 第48-49页 |
·献血文化对献血意图的动员 | 第49-53页 |
·献血理念与情感性参与行为的融合 | 第49-50页 |
·激励机制对献血者理性选择的迎合 | 第50-51页 |
·人性化服务促进“助人”特质的自我认同 | 第51页 |
·“草根动员”与献血者产生道德共鸣 | 第51-53页 |
·血站环境建设促进献血行为决策 | 第53-54页 |
·软环境对自我效能感的强化 | 第53页 |
·流动血车缓解时间与行为的矛盾 | 第53-54页 |
·电话预约服务维系献血行为的持续 | 第5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4-56页 |
结论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1页 |
附录1 | 第61-62页 |
附录2 | 第62-63页 |
附录3 | 第63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