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6页 |
前言 | 第6-10页 |
1、写作背景 | 第6-7页 |
2、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| 第7-8页 |
3、研究目标 | 第8-9页 |
4、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一、中美两国道德教育方式概述 | 第10-13页 |
(一) 中美道德教育方式内涵 | 第10-11页 |
(二) 中美道德教育方式作用分析 | 第11-13页 |
二、当代中美道德教育一般方式差别 | 第13-19页 |
(一) 中国道德教育一般方式 | 第13-14页 |
1、传统厚重的家庭教育方式 | 第13页 |
2、主阵地的学校教育方式 | 第13-14页 |
3、主旋律的传播教育方式 | 第14页 |
4、强大凝聚力的党团教育方式 | 第14页 |
(二)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式 | 第14-16页 |
1、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方式 | 第14-15页 |
2、主要渠道的学校教育方式 | 第15页 |
3、多元化的传播教育方式 | 第15页 |
4、强大感召力的宗教教育方式 | 第15-16页 |
(三) 中美道德教育一般方式的差别 | 第16-19页 |
1、家庭教育方式——中国偏重管教,美国偏重沟通 | 第16-17页 |
2、学校教育方式——中国偏重课内,美国偏重课外 | 第17-18页 |
3、社会教育方式——中国偏重导向,美国偏重渗透 | 第18-19页 |
三、当代中美道德教育具体方式差别 | 第19-32页 |
(一) 中国道德教育具体方式 | 第19-21页 |
1、通过理论灌输方式使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 | 第20页 |
2、通过实践教育方式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| 第20页 |
3、通过自我教育方式达到自我人格完善 | 第20-21页 |
(二) 美国道德教育具体方式 | 第21-23页 |
1、通过价值澄清方式使教育对象选择自己所认同的政治观、道德观、价值观 | 第21-22页 |
2、通过道德认知发展方式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| 第22页 |
3、通过社会学习方式加强道德教育的渗透性 | 第22-23页 |
(三) 中美道德教育具体方式的差别 | 第23-32页 |
1、道德认知教育方式——中国偏重理论灌输,美国偏重自由选择 | 第23-24页 |
2、道德情感教育方式——中国偏重人情,美国偏重契约 | 第24-27页 |
3、道德意志教育方式——中国偏重内省,美国偏重激励 | 第27-29页 |
4、道德实践教育方式——中国偏重整体,美国偏重个性 | 第29-31页 |
5、道德教育方式研究——中国偏重经验继承,西方偏重理论研究 | 第31-32页 |
四、中美道德教育方式差别研究对提高和改善我国道德教育方法启示 | 第32-41页 |
(一) 继承我国道德教育方式精华,进一步发挥理想教育的优势 | 第32-33页 |
(二) 注重"显性教育"和"隐性教育"相结合,做到灌输和渗透的并重 | 第33-35页 |
(三) 在道德教育中正确认识和处理道德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| 第35-36页 |
(四) 注重道德实践,建立学校、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 | 第36-39页 |
(五) 继承和借鉴中美道德教育方式的优秀部分,要求我们注重可操作性方式研究和运用 | 第39-41页 |
致谢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4页 |
附录 | 第44-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