符号说明 | 第1-8页 |
中文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1 前言 | 第12-27页 |
·H9N2 亚型禽流感发现及流行状况 | 第12-13页 |
·病原学 | 第13-21页 |
·AIV 的形态 | 第13页 |
·AIV 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成 | 第13-19页 |
·病毒的转录与复制 | 第19页 |
·流感病毒的遗传变异 | 第19-21页 |
·抗原的漂移和转变 | 第19-20页 |
·病毒基因组变异 | 第20-21页 |
·禽流感的诊断检测方法 | 第21-23页 |
·血清学诊断技术 | 第21-22页 |
·血凝试验(HA)和血凝抑制试验(HI) | 第21页 |
·琼脂免疫扩散试验(AGP) | 第21-22页 |
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(ELISA) | 第22页 |
·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| 第22-23页 |
·反转录-聚合酶链式反应(RT-PCR) | 第22页 |
·RT-PCR-ELISA 法 | 第22-23页 |
·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| 第23页 |
·荧光 RT-PCR | 第23页 |
·禽流感的防制 | 第23-24页 |
·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 | 第23页 |
·加强饲养管理 | 第23-24页 |
·做好免疫工作,增强机体的特异性抵抗力 | 第24页 |
·病禽处置 | 第24页 |
·免疫选择压对病毒演化的影响 | 第24-25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25-27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7-34页 |
·材料 | 第27-28页 |
·试验用病毒 | 第27页 |
·鸡胚的采集 | 第27页 |
·相关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及主要试剂和仪器 | 第27-28页 |
·引物设计 | 第28页 |
·方法 | 第28-34页 |
·病毒在鸡胚上的传代 | 第28-29页 |
·病毒 RNA 的提取 | 第29页 |
·RT—PCR 扩增 AIV cDNA | 第29-30页 |
·PCR 反应 | 第30页 |
·凝胶回收 DNA | 第30-31页 |
·PCR 产物与 T 载体的连接 | 第31页 |
·PCR 产物的克隆 | 第31-33页 |
·序列的测定 | 第33页 |
·基因序列比较分析 | 第33页 |
·原始 LG1 株与其 40 代衍生病毒间的交叉 HI 实验 | 第33页 |
·传代系列 NA 基因和 HA 基因核苷酸序列及 NS/S 比值的比较分析 | 第33-34页 |
3 结果 | 第34-76页 |
·RT-PCR 回收结果 | 第34页 |
·质粒 PCR 结果 | 第34-35页 |
·LG1 株 H9N2 亚型禽流感病毒 NA 基因的测定结果 | 第35-37页 |
·LG1 株禽流感病毒 NA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| 第35-36页 |
·LG1 株禽流感病毒 NA 基因的核苷酸推导的氨基酸序列 | 第36-37页 |
·抗体选择压作用下第一循环 LG1 株 H9N2 亚型禽流感病毒 NA 基因的变异结果与分析 | 第37-71页 |
·第一循环传代系列 NA 基因核苷酸序列比较结果 | 第37-62页 |
·第一循环传代系列 NA 基因核苷酸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比较结果 | 第62-71页 |
·不同传代毒基因组 NA 基因和 HA 基因的稳定性 | 第71页 |
·NA 基因在有抗体和无抗体的鸡胚传代过程中的变异比较 | 第71-75页 |
·HA 基因在有抗体和无抗体的鸡胚传代过程中的变异比较 | 第75页 |
·LG1 原始毒与其鸡胚传代衍生毒的抗原性比较 | 第75-76页 |
4 讨论 | 第76-77页 |
5 结论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6页 |
个人简介 | 第86-87页 |
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87-88页 |
致谢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