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水稻卷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9页 |
·引言 | 第11页 |
·植物叶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| 第11-17页 |
·植物叶片的形态与结构 | 第11-12页 |
·植物叶片的生长发育 | 第12-13页 |
·叶片的极性发育的分子机制 | 第13-15页 |
·基-顶轴的发育 | 第13-14页 |
·近-远轴的发育 | 第14-15页 |
·中-边轴的发育 | 第15页 |
·水稻叶的生长发育 | 第15-16页 |
·水稻叶的形态与结构 | 第16-17页 |
·水稻卷叶形态对产量的影响 | 第17-18页 |
·水稻叶片形态和理想株型 | 第17-18页 |
·水稻卷叶形态对产量的影响 | 第18页 |
·水稻功能基因的图位克隆 | 第18-25页 |
·图位克隆的技术环节 | 第19-22页 |
·构建遗传作图群体 | 第20页 |
·筛选与目的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 | 第20-21页 |
·目的基因的粗定位 | 第21页 |
·目的基因的精细定位 | 第21-22页 |
·目的基因的筛选和鉴定 | 第22页 |
·图位克隆在植物基因定位中的应用 | 第22-23页 |
·图位克隆在水稻基因定位中的应用 | 第23-25页 |
·水稻卷叶基因的克隆的研究进展 | 第25-27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7-29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5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9-30页 |
·水稻卷叶突变体的来源 | 第29页 |
·定位群体 | 第29页 |
·实验材料的种植 | 第29页 |
·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| 第29-30页 |
·主要实验试剂 | 第29页 |
·仪器设备 | 第29-30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0-35页 |
·水稻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30页 |
·引物的筛选与开发 | 第30-31页 |
·PCR反应 | 第31-32页 |
·产物的电泳检测 | 第32-33页 |
·琼脂糖凝胶电泳 | 第32页 |
·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| 第32-33页 |
·组织切片观察 | 第33-34页 |
·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43页 |
·突变体的表型 | 第35-37页 |
·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| 第37-38页 |
·卷叶突变体组织学结构 | 第38-39页 |
·卷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| 第39-40页 |
·卷叶突变基因的定位 | 第40-43页 |
第四章 讨论 | 第43-45页 |
·实验方法讨论 | 第43-44页 |
·引物的设计的优化 | 第43页 |
·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简化 | 第43页 |
·徒手切片的改进 | 第43-44页 |
·研究结果和意义讨论 | 第44-45页 |
·突变体的形态与基因控制 | 第44页 |
·该卷叶基因的研究展望 | 第44页 |
·本研究的意义 | 第44-45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45-46页 |
·突变体的形态和农艺性状 | 第45页 |
·突变体叶绿素含量测定 | 第45页 |
·组织结构观察与分析 | 第45页 |
·卷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| 第45页 |
·控制卷叶性状的目的基因的定位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附录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