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一、选题背景与意义 | 第9-10页 |
(一) 选题背景 | 第9页 |
(二) 选题意义 | 第9-10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4页 |
(一) 国外学者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(二) 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三、文章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(一) 研究思路 | 第14-15页 |
(二) 文章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四、文章创新点与不足 | 第15-16页 |
(一) 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5页 |
(二) 不足之处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理论基础 | 第16-24页 |
一、开放型经济界定 | 第16-18页 |
(一) 开放型经济的概念 | 第16-17页 |
(二) 开放型经济的特征 | 第17页 |
(三) 开放型经济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| 第17页 |
(四) 开放型经济的度量方法 | 第17-18页 |
二、县域经济界定 | 第18-20页 |
(一) 县域经济的涵义 | 第18-19页 |
(二) 县域经济与开放的关系 | 第19-20页 |
三、区域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必要性 | 第20-24页 |
(一) 对外贸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 | 第20-21页 |
(二) 外资的利用加速本地资本形成机制 | 第21-22页 |
(三) 技术外溢效应 | 第22-23页 |
(四) 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机制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庐江县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 | 第24-30页 |
一、庐江县概况 | 第24-25页 |
二、外贸政策 | 第25页 |
三、外贸进出口情况 | 第25-27页 |
四、引进外资和外经合作等情况 | 第27-29页 |
五、安徽庐江经济开发区对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窗口作用 | 第29-30页 |
第四章 庐江县开放型经济发展分析 | 第30-43页 |
一、庐江县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优势 | 第30-31页 |
(一) 资源优势 | 第30页 |
(二) 区位优势 | 第30-31页 |
(三) 战略优势 | 第31页 |
二、庐江县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| 第31-32页 |
(一) 机遇 | 第31页 |
(二) 挑战 | 第31-32页 |
三、庐江县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32-43页 |
(一) 庐江县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2-40页 |
(二) 庐江县开放型经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| 第40-43页 |
第五章 国内不同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 | 第43-47页 |
一、国内开放型经济成功经验及典型模式 | 第43-44页 |
二、安徽省天长市和肥西县开放型经济发展经验 | 第44-46页 |
(一) 安徽省天长市 | 第44-45页 |
(二) 合肥市肥西县 | 第45-46页 |
三、对庐江县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启示 | 第46-47页 |
(一) 找准定位,政策的制定要注意扬长避短、因地制宜及因时制宜 | 第46页 |
(二) 要抓住机遇,谋求快速发展 | 第46页 |
(三) 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| 第46页 |
(四) 良好的投资环境 | 第46-47页 |
第六章 庐江县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| 第47-54页 |
一、庐江县开放型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| 第47-48页 |
(一) 指导思想 | 第47页 |
(二) 基本原则 | 第47-48页 |
二、庐江开放型经济发展具体措施 | 第48-54页 |
(一) 发挥已有的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的带动作用 | 第48-49页 |
(二) 拓宽开放的领域,提升合作层次,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| 第49-50页 |
(三)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 | 第50页 |
(四) 改善投资环境,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内在支持 | 第50-51页 |
(五)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,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动力 | 第51-52页 |
(六) 发挥好县开发区及农业示范园等园区的集聚作用 | 第52-54页 |
结语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