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0-13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11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延安时期职业教育的背景 | 第13-21页 |
·延安时期的时代背景 | 第13-15页 |
·延安时期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| 第13页 |
·党和边区政府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| 第13-14页 |
·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落后 | 第14-15页 |
·延安时期职业教育的思想渊源 | 第15-17页 |
·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——壬戌学制 | 第15-16页 |
·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——大职业教育思想 | 第16页 |
·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的成熟——职业教育法规的颁行 | 第16-17页 |
·延安时期职业教育的实践基础 | 第17-21页 |
·毛泽东的职业教育探索 | 第17-18页 |
·工农职业教育 | 第18页 |
·妇女职业教育 | 第18-19页 |
·军队职业教育 | 第19页 |
·苏区的职业教育活动 | 第19页 |
·少数民族的职业教育 | 第19-21页 |
第三章 延安时期职业教育的实践与发展 | 第21-36页 |
·延安时期职业教育的方针 | 第21-22页 |
·国防教育方针 | 第21页 |
·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 | 第21-22页 |
·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| 第22页 |
·延安时期职业教育的形态 | 第22-26页 |
·民众教育馆中的职业补习学校 | 第23页 |
·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| 第23-24页 |
·干部的职业教育 | 第24-25页 |
·师资教育 | 第25-26页 |
·其他根据地的职业教育 | 第26页 |
·延安时期职业教育的内容 | 第26-29页 |
·思想政治教育 | 第26-27页 |
·专业技术教育 | 第27-28页 |
·职业道德教育 | 第28-29页 |
·延安时期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 | 第29-30页 |
·延安时期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 | 第30-31页 |
·延安时期职业教育的师资建设 | 第31-32页 |
·制定了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 | 第31页 |
·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| 第31-32页 |
·培养和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| 第32页 |
·延安时期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 | 第32-33页 |
·讨论式 | 第32页 |
·启发式 | 第32-33页 |
·教导式 | 第33页 |
·实验式 | 第33页 |
·延安时期职业教育的特殊模式 | 第33-36页 |
·学校生产自给 | 第33-34页 |
·大生产运动 | 第34-36页 |
第四章 延安时期职业教育的经验和启示 | 第36-42页 |
·重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 | 第36-37页 |
·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教育理念 | 第37-38页 |
·突出为人民服务的办学宗旨 | 第38-39页 |
·因地制宜推动教学改革创新 | 第39-41页 |
·建设一支“双师型”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| 第39-40页 |
·编写切实可用的职业教育教材 | 第40-41页 |
·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 | 第41-42页 |
·探索多元化办学 | 第41页 |
·完善职业教育法规建设 | 第41页 |
·深化职业院校教学改革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