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1 绪论 | 第11-16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1-12页 |
·现实出发点 | 第11页 |
·理论出发点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12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13-15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·主要创新之处 | 第15-16页 |
2 社会资本文献综述 | 第16-36页 |
·社会资本理论的历史脉络 | 第16-22页 |
·社会资本理论形成的文献回溯 | 第16-18页 |
·社会资本理论主要学者的观点 | 第18-22页 |
·社会资本理论的主要争议 | 第22-23页 |
·概念本质含混不清 | 第22页 |
·个体概念和集体概念相互冲突 | 第22-23页 |
·忽视社会资本的负面效应 | 第23页 |
·社会资本的资源本质 | 第23-26页 |
·社会资本的价值属性 | 第24-25页 |
·社会资本的结构资源 | 第25-26页 |
·社会资本的认知资源 | 第26页 |
·社会资本的积极效应 | 第26-29页 |
·资源摄取利益 | 第27-28页 |
·竞争优势利益 | 第28页 |
·团结合作利益 | 第28-29页 |
·社会资本的负面效应 | 第29-32页 |
·对行动者的负面效应 | 第29-30页 |
·对其他关系人的负面效应 | 第30页 |
·对群体内部的负面效应 | 第30-31页 |
·群体外的外部负面效应 | 第31-32页 |
·国内外实证研究进展 | 第32-35页 |
·国外实证研究成果 | 第32-33页 |
·国内实证研究成果 | 第33-35页 |
·研究小结 | 第35-36页 |
3 社会资本、融资结网和企业间风险传染的理论假说 | 第36-54页 |
·社会资本与企业融资的文献综述 | 第36-38页 |
·社会资本参与企业融资结网的运行机制 | 第38-45页 |
·多层关系网络与社会资本积淀 | 第39-40页 |
·社会资本对融资关系网络的重塑 | 第40-42页 |
·社会资本参与融资结网的概念模型 | 第42-44页 |
·社会资本影响企业融资结网的理论假说 | 第44-45页 |
·大规模风险传染的发生机制 | 第45-53页 |
·社会资本负面效用形成条件 | 第46-47页 |
·“社会资本→融资网络结构→风险传染效应”的概念模型 | 第47-49页 |
·“社会资本→融资网络结构→风险传染效应”的理论假说 | 第49-53页 |
·研究小结 | 第53-54页 |
4 浙江 213 家上市企业融资结网的微观实证 | 第54-69页 |
·实证检验命题 | 第54-55页 |
·样本与数据 | 第55-57页 |
·样本范围与数据来源 | 第55-56页 |
·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 | 第56-57页 |
·变量选择及编码方案 | 第57-60页 |
·变量选取 | 第57-58页 |
·编码方案 | 第58-60页 |
·社会资本对企业融资结网影响效应的回归分析 | 第60-67页 |
·变量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| 第60-61页 |
·关键变量的统计描述 | 第61-65页 |
·回归分析结果及讨论 | 第65-67页 |
·研究小结 | 第67-69页 |
5 浙江 7 个地区融资网络结构的实证研究 | 第69-112页 |
·实证研究内容 | 第69页 |
·实证研究设计 | 第69-73页 |
·考察样本及资料来源 | 第69-70页 |
·融资网络的生成 | 第70-71页 |
·结构测度指标 | 第71-73页 |
·浙江 7 个地区融资网络结构的实证分析 | 第73-101页 |
·杭州融资网络结构分析 | 第73-79页 |
·宁波融资网络结构分析 | 第79-83页 |
·绍兴融资网络结构分析 | 第83-87页 |
·台州融资网络结构分析 | 第87-91页 |
·嘉兴融资网络结构分析 | 第91-94页 |
·湖州融资网络结构分析 | 第94-98页 |
·金华融资网络结构分析 | 第98-101页 |
·派系化结网特征与企业间融资结网模式 | 第101-110页 |
·社会资本与融资派系的形成 | 第101-103页 |
·与其它网络类型的结构比较 | 第103-104页 |
·浙江企业间融资结网模式分析 | 第104-110页 |
·研究小结 | 第110-112页 |
6 浙江 7 个地区融资网络风险传染效应的仿真研究 | 第112-171页 |
·个体风险、风险传染与系统性风险 | 第112-118页 |
·相关研究回顾 | 第112-114页 |
·从个体风险到系统性风险 | 第114-118页 |
·动态理论模型 | 第118-127页 |
·网络设定 | 第118-120页 |
·传染机理的模型化 | 第120-121页 |
·演进模型的具体化 | 第121-123页 |
·“多米诺骨牌”式的传染演进 | 第123-125页 |
·模型讨论 | 第125-127页 |
·仿真模型 | 第127-137页 |
·仿真环境与假设前提 | 第127-129页 |
·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| 第129-131页 |
·仿真测算模型构建 | 第131-135页 |
·仿真测算模型的简单验证 | 第135-137页 |
·仿真实验结果 | 第137-157页 |
·杭州融资网络风险传染效应评价 | 第137-140页 |
·宁波融资网络风险传染效应评价 | 第140-143页 |
·绍兴融资网络风险传染效应评价 | 第143-146页 |
·台州融资网络风险传染效应评价 | 第146-149页 |
·嘉兴融资网络风险传染效应评价 | 第149-151页 |
·湖州融资网络风险传染效应评价 | 第151-154页 |
·金华融资网络风险传染效应评价 | 第154-157页 |
·进一步讨论 | 第157-169页 |
·派系结构属性对风险传染效应的影响 | 第157-160页 |
·三类融资结网模式的风险传染效应比较 | 第160-166页 |
·决定融资网络风险传染效应的结构因素 | 第166-169页 |
·研究小结 | 第169-171页 |
7 绍兴、台州两地风险传染案例的比较研究 | 第171-198页 |
·案例研究目标 | 第171-172页 |
·案例选择与编码处理 | 第172-174页 |
·案例选择 | 第172-173页 |
·数据来源与编码处理 | 第173-174页 |
·两个案例的基本背景 | 第174-181页 |
·共同的制度环境 | 第174-175页 |
·两地区域经济背景 | 第175-177页 |
·两家企业的基本情况 | 第177-179页 |
·两地风险传染事件的发展过程 | 第179-181页 |
·社会资本与网络结构的测度结果 | 第181-186页 |
·两地社会资本的测度比较 | 第181-183页 |
·两地融资网络的结构比较 | 第183-184页 |
·两个派系的结构比较 | 第184-186页 |
·社会资本参与对网络结构的影响 | 第186-189页 |
·网络结构对融资网络风险的影响 | 第189-196页 |
·研究小结 | 第196-198页 |
8 结论与政策建议 | 第198-202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198-200页 |
·政策建议 | 第200-201页 |
·未来研究方向 | 第201-20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02-214页 |
附录 1:杭州融资网络节点编号与企业名称对照表 | 第214-221页 |
附录 2:风险传染效应仿真测算的程序实现 | 第221-223页 |
致谢 | 第223-22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| 第22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