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前言 | 第1-24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9-12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2-21页 |
1.2.1 地应力场研究 | 第12-14页 |
1.2.2 岩体流变特性及硐室稳定性分析 | 第14-18页 |
1.2.3 裂隙岩体地下硐室稳定性研究 | 第18-21页 |
1.3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-24页 |
2 研究区概况 | 第24-36页 |
2.1 工程简介 | 第24-28页 |
2.2 金川矿区区域地质环境 | 第28-36页 |
2.2.1 大地构造部位 | 第28页 |
2.2.2 地层岩性 | 第28-30页 |
2.2.3 地质构造 | 第30-33页 |
2.2.4 新构造运动 | 第33-34页 |
2.2.5 地形地貌与水文地质条件 | 第34-36页 |
3 天然应力场特征 | 第36-46页 |
3.1 天然应力场的研究意义 | 第36-38页 |
3.2 区域应力场演化 | 第38-40页 |
3.3 应力场特征的地质力学分析 | 第40-42页 |
3.3.1 构造形迹 | 第40页 |
3.3.2 显微构造形迹 | 第40页 |
3.3.3 震源机制解 | 第40-41页 |
3.3.4 地壳形变场 | 第41-42页 |
3.4 地应力测量及地应力场特征 | 第42-46页 |
3.4.1 原岩应力测量 | 第42页 |
3.4.2 地应力场特征 | 第42-46页 |
4 岩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| 第46-69页 |
4.1 岩石的基本力学性质 | 第46-48页 |
4.1.1 岩石的物理性质 | 第46页 |
4.1.2 岩石的强度特性 | 第46-48页 |
4.2 岩体结构特征 | 第48-53页 |
4.2.1 结构面特征 | 第48-53页 |
4.2.2 岩体结构类型 | 第53页 |
4.3 岩体质量评价 | 第53-56页 |
4.3.1 岩体质量 | 第53-54页 |
4.3.2 工程地质岩组 | 第54-56页 |
4.4 岩体的力学特性 | 第56-61页 |
4.4.1 结构面的力学性质 | 第56-59页 |
4.4.2 岩体的力学性质 | 第59-61页 |
4.5 岩体的流变性 | 第61-66页 |
4.5.1 岩石的流变性 | 第61-63页 |
4.5.2 断层泥的流变性 | 第63页 |
4.5.3 岩体的流变性 | 第63-66页 |
4.6 结构性流变及结构性流变围岩 | 第66-69页 |
4.6.1 对金川岩体的认识 | 第66页 |
4.6.2 对金川岩体的再认识——结构性流变 | 第66-68页 |
4.6.3 围岩结构性流变的形成条件及特征 | 第68-69页 |
5 围岩应力特征 | 第69-86页 |
5.1 围岩应力的时间变化特征 | 第70-75页 |
5.2 围岩应力的空间分布特征 | 第75-78页 |
5.2.1 不同空间位置的围岩应力 | 第75-76页 |
5.2.2 硐周不同位置的围岩应力 | 第76-77页 |
5.2.3 围岩应力随围岩深度的分布特征 | 第77-78页 |
5.3 围岩压力 | 第78-86页 |
5.3.1 锚杆轴力及喷层内的应力 | 第78-79页 |
5.3.2 钢架上的荷载 | 第79-80页 |
5.3.3 混凝土衬砌上的围岩压力 | 第80-86页 |
6 围岩变形特征 | 第86-115页 |
6.1 围岩位移的空间分布特征 | 第86-95页 |
6.1.1 围岩位移随围岩深度的变化 | 第86-94页 |
6.1.2 围岩位移沿硐周方向的变化 | 第94页 |
6.1.3 不同空间位置的围岩位移 | 第94-95页 |
6.2 围岩位移的时间效应 | 第95-96页 |
6.2.1 阶段性 | 第95-96页 |
6.2.2 波动性 | 第96页 |
6.3 围岩应变的时空分布特征 | 第96-97页 |
6.4 巷道变形破坏特征 | 第97-115页 |
6.4.1 巷道收敛变形 | 第97-108页 |
6.4.2 巷道的变形破坏 | 第108-115页 |
7 弹性波及渗流场变化特征 | 第115-122页 |
7.1 声波速度变化特征 | 第115-118页 |
7.2 地震波传播特征 | 第118-120页 |
7.3 渗流场变化特征 | 第120-122页 |
8 围岩结构性流变机制探讨 | 第122-155页 |
8.1 围岩动态研究 | 第122-132页 |
8.1.1 围岩动态规律 | 第122-127页 |
8.1.2 围岩变形破坏机制 | 第127-132页 |
8.2 国内外工程实例 | 第132-136页 |
8.2.1 西平矿区 | 第132-134页 |
8.2.2 下坑隧道 | 第134-135页 |
8.2.3 木城涧煤矿 | 第135-136页 |
8.2.4 其它地下硐室 | 第136页 |
8.3 围岩结构性流变 | 第136-145页 |
8.3.1 多样性 | 第137-138页 |
8.3.2 复合性 | 第138-139页 |
8.3.3 转化性 | 第139-142页 |
8.3.4 重复性—结构性流变 | 第142-145页 |
8.4 高应力区结构性流变围岩的动态模式 | 第145-153页 |
8.4.1 动态模式 | 第145-146页 |
8.4.2 动态模式的理论解答 | 第146-148页 |
8.4.3 动态模式的数值模拟 | 第148-153页 |
8.5 小结——高应力区结构性流变围岩的基本动态特征 | 第153-155页 |
8.5.1 结构性流变围岩动态的时间特征 | 第153页 |
8.5.2 结构性流变围岩动态的空间特征 | 第153-155页 |
9 围岩结构性流变的工程对策 | 第155-176页 |
9.1 地下工程的支护理论 | 第155-158页 |
9.1.1 支护理论 | 第155-157页 |
9.1.2 支护方法 | 第157-158页 |
9.2 高应力区结构性流变围岩的支护对策 | 第158-169页 |
9.2.1 金川镍矿地下巷道的支护研究 | 第158-161页 |
9.2.2 高应力区结构性流变围岩的支护原则 | 第161-163页 |
9.2.3 防止围岩结构性流变的工程对策 | 第163-169页 |
9.3 工程实践 | 第169-176页 |
9.3.1 试验巷道选择依据 | 第169-171页 |
9.3.2 基本指导思想 | 第171页 |
9.3.3 支护设计与实施 | 第171-174页 |
9.3.4 支护效果 | 第174-176页 |
10 结语 | 第176-1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9-195页 |
致谢 | 第195-1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