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质量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1 引言 | 第9-17页 |
| ·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9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| ·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9-10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9-10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0页 |
| ·概念界定 | 第10-12页 |
| ·农民工 | 第10-11页 |
| ·农民工培训 | 第11-12页 |
| ·国家职业资格等级 | 第12页 |
| ·求人倍率 | 第12页 |
| ·相关研究的状况 | 第12-17页 |
| ·国外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理论 | 第12-13页 |
| ·刘—拉—费模型 | 第12-13页 |
| ·乔根森模型 | 第13页 |
| ·国内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| ·关于人力资本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| ·关于农民工研究 | 第15-16页 |
| ·国外关于人力资本对劳动力流动影响研究 | 第16页 |
| ·国内关于农民工人力资本及农民工培训研究 | 第16-17页 |
| 2 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 | 第17-20页 |
| ·人力资本 | 第17-18页 |
| ·农民工人力资本状况 | 第18页 |
| ·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途径选择 | 第18-20页 |
| 3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| 第20-27页 |
| ·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成效 | 第20-22页 |
| ·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数量不断增加 | 第20-21页 |
| ·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效益提高 | 第21页 |
| ·农民工整体技能有所提升 | 第21页 |
| ·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劳务品牌日益增多 | 第21-22页 |
| ·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仍需加强 | 第22-27页 |
| ·劳动力供求关系将出现转折 | 第22页 |
| ·“民工荒”现象剖析 | 第22-23页 |
| ·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 | 第23-27页 |
| 4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| 第27-30页 |
| ·培训有效供给不足 | 第27-29页 |
| ·政府层面 | 第27-28页 |
| ·企业层面 | 第28页 |
| ·商业性机构层面 | 第28-29页 |
| ·非营利性组织层面 | 第29页 |
| ·培训需求不显现 | 第29-30页 |
| 5 供需矛盾分析 | 第30-36页 |
| ·供给分析 | 第30-33页 |
| ·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| 第30-31页 |
| ·企业培训动力不强 | 第31-32页 |
| ·培训机构因材施教不够 | 第32-33页 |
| ·辅助机制不到位 | 第33页 |
| ·需求分析 | 第33-36页 |
| ·主观方面 | 第33-35页 |
| ·培训认识不清晰 | 第33-34页 |
| ·经济条件不允许 | 第34页 |
| ·培训意识不强烈 | 第34-35页 |
| ·客观方面 | 第35-36页 |
| ·培训时间受抑制 | 第35页 |
| ·教育文化程度偏低 | 第35-36页 |
| 6 对策建议 | 第36-48页 |
| ·构建以财政为主导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| 第36-39页 |
| ·财政主导原因分析 | 第37页 |
| ·财政主导具备条件 | 第37-38页 |
| ·财政投入具体操作 | 第38-39页 |
| ·发挥农民工能动投入 | 第39页 |
| ·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培训体系 | 第39-45页 |
| ·培训三方优劣比较 | 第39-40页 |
| ·企业培训成本收益分析及对策 | 第40-44页 |
| ·一般培训成本收益分析 | 第40-42页 |
| ·特殊培训成本收益分析 | 第42-44页 |
| ·企业培训条件 | 第44页 |
| ·发挥行业力量参与培训 | 第44-45页 |
| ·创建良好法制和政策环境 | 第45-46页 |
| ·认真执行新《劳动合同法》 | 第45页 |
| ·严格推行农民工就业准入制度 | 第45-46页 |
| ·建立公平市场竞争环境 | 第46页 |
| ·实现农民工培训正迁移 | 第46-47页 |
| ·建立农民工培训后评价制度 | 第47页 |
| ·建立培训就业服务体系 | 第47-48页 |
| 7 结论 | 第48-49页 |
| 后记 | 第49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4页 |
|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| 第54-55页 |
| 详细摘要 | 第55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