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通公平性的层次划分与量化评价方法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25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| ·可持续交通发展的要求 | 第11-12页 |
| ·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| 第12-13页 |
| ·提倡统筹协调和谐发展 | 第13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3-23页 |
| ·公平的定义与内涵 | 第13-14页 |
| ·交通公平性的定义与内涵 | 第14-15页 |
| ·交通公平性定性评价 | 第15-17页 |
| ·交通公平性量化评价 | 第17-22页 |
| ·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| 第17-18页 |
| ·多目标决策模型 | 第18-19页 |
| ·等级评分法 | 第19-20页 |
| ·Wilson 熵模型 | 第20页 |
| ·可达性模型 | 第20-21页 |
| ·其他评价模型与方法 | 第21-22页 |
| ·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| 第22-23页 |
| ·研究主要内容与研究路线 | 第23-25页 |
| 第2章 交通公平性的层次化分 | 第25-32页 |
| ·交通公平性的衡量角度 | 第25-27页 |
| ·交通公平性的分类 | 第27-28页 |
| ·横向公平性与纵向公平性 | 第27页 |
| ·空间公平性与时间公平性 | 第27-28页 |
| ·交通公平性的层次划分 | 第28-32页 |
| ·交通公平性的主体 | 第28-29页 |
| ·交通公平性的层次划分 | 第29-32页 |
| 第3章 宏观层次交通公平性评价 | 第32-58页 |
| ·宏观层次公平性研究范围与对象 | 第32-34页 |
| ·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 | 第34-35页 |
| ·我国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交互发展模型 | 第35-58页 |
| ·模型假定 | 第35-36页 |
| ·生产函数子模型 | 第36-46页 |
| ·模型描述 | 第36-38页 |
| ·数据来源和处理 | 第38-40页 |
| ·参数估计 | 第40-46页 |
| ·社会投资分配子模型 | 第46-48页 |
| ·投资与交通运输发展子模型 | 第48-52页 |
| ·模型描述 | 第48-49页 |
| ·参数回归结果 | 第49-52页 |
| ·社会投资与交通投资关系 | 第52-54页 |
| ·模型动态结构 | 第54-56页 |
| ·我国宏观交通公平性的讨论 | 第56-58页 |
| 第4章 中观层次的交通公平性评价 | 第58-68页 |
| ·中观层次公平性研究范围与对象 | 第58页 |
| ·区域交通投资公平性评价 | 第58-68页 |
| ·现有评价方法的不足 | 第58-60页 |
| ·改进的交通项目投资公平性评价模型 | 第60-68页 |
| ·群体划分和收益测算 | 第60-61页 |
| ·模型假设 | 第61-62页 |
| ·群体差异 | 第62页 |
| ·区域差异 | 第62-64页 |
| ·模型构建 | 第64-65页 |
| ·参数分析 | 第65-68页 |
| 第5章 微观层次的交通公平性评价 | 第68-77页 |
| ·微观层次交通公平性研究范围和对象 | 第68-69页 |
| ·交通资源分配公平性评价 | 第69-77页 |
| ·资源分配公平性与评价思路 | 第69-70页 |
| ·交通出行增长模型 | 第70-71页 |
| ·两种交通方式的竞争模型 | 第71-75页 |
| ·多交通方式的竞争模型 | 第75-77页 |
|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7-80页 |
| ·主要研究成果 | 第77-78页 |
| ·交通公平性理论探讨 | 第77页 |
| ·交通公平性评价方法 | 第77-78页 |
| ·研究展望 | 第78-8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0-83页 |
| 致谢 | 第83-84页 |
| 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