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0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0-23页 |
| ·菜豆起源地及其与抗炭疽病的关系 | 第10-11页 |
| ·菜豆炭疽病的发生、危害及防治 | 第11页 |
| ·菜豆炭疽菌的研究进展 | 第11-14页 |
| ·侵染对象 | 第11页 |
| ·生物学特性 | 第11-12页 |
| ·菜豆炭疽菌的培养、接种、抗性评价 | 第12页 |
| ·菜豆炭疽菌的生理分化 | 第12-14页 |
| ·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菜豆炭疽菌研究中的应用 | 第14页 |
| ·菜豆抗炭疽病基因研究进展 | 第14-19页 |
| ·菜豆抗炭疽病基因的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| ·菜豆对炭疽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| 第15页 |
| ·菜豆抗炭疽病基因研究 | 第15-17页 |
| ·抗病基因利用 | 第17-19页 |
| ·分子标记技术在菜豆抗炭疽病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| 第19-21页 |
| ·获取与目的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的方法 | 第19-20页 |
| ·与目的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的主要用途 | 第20页 |
| ·菜豆抗炭疽病基因分子标记研究 | 第20-21页 |
| ·普通菜豆遗传图谱的研究进展 | 第21-22页 |
| ·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22-23页 |
| 第二章 菜豆炭疽菌生理小种鉴定及菜豆种质的抗性评价 | 第23-27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4页 |
| ·菜豆炭疽菌来源 | 第23页 |
| ·供试材料 | 第23页 |
| ·菜豆炭疽菌生理小种鉴定 | 第23-24页 |
| ·菜豆种质资源对优势小种的抗病性鉴定 | 第24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24-26页 |
| ·菜豆炭疽菌生理小种鉴定 | 第24-25页 |
| ·菜豆种质对81 号小种的抗性 | 第25-26页 |
| ·讨论 | 第26-27页 |
| ·菜豆炭疽菌不同小种与菜豆起源中心的关系 | 第26页 |
| ·菜豆炭疽菌的变异及其多样性 | 第26-27页 |
| 第三章 菜豆抗炭疽病种质的朊蛋白标记分析 | 第27-37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27-28页 |
| ·菜豆材料 | 第27页 |
| ·试剂与仪器 | 第27-28页 |
| ·方法 | 第28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2页 |
| ·菜豆朊蛋白类型分析 | 第28-29页 |
| ·12 份鉴别寄主的朊蛋白类型 | 第29-30页 |
| ·抗炭疽病菜豆地方品种的朊蛋白类型 | 第30-32页 |
| ·本试验所用抗病亲本的基因库分析 | 第32页 |
| ·讨论 | 第32-37页 |
| ·普通菜豆的起源与传播 | 第32-33页 |
| ·菜豆基因源的鉴定方法 | 第33页 |
| ·抗炭疽病菜豆种质的基因库分布 | 第33-34页 |
| ·亲本的基因源分析 | 第34-37页 |
| 第四章 抗病新基因的 SSR 标记 | 第37-48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37-39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37页 |
| ·试剂与仪器 | 第37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37-39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5页 |
| ·菜豆材料的抗病性鉴定与遗传分析 | 第39-40页 |
| ·菜豆基因组 DNA 检测 | 第40页 |
| ·SSR 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| 第40-41页 |
| ·SSR 标记的遗传连锁性分析与作图 | 第41-45页 |
| ·讨论 | 第45-48页 |
| ·我国菜豆地方品种中抗炭疽病基因资源的研究 | 第45页 |
| ·抗炭疽病基因的 SSR 标记与定位 | 第45-46页 |
| ·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| 第46页 |
| ·分离群体的选择 | 第46-47页 |
| ·杂交组合的配制 | 第47-48页 |
| 第五章 全文结论 | 第48-4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9-57页 |
| 附录: 供试普通菜豆种质信息 | 第57-65页 |
| 致谢 | 第65-66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