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9-17页 |
第一节 被忽视的明代《诗经》学 | 第9-11页 |
第二节 钟惺《诗经》评点研究情况综述 | 第11-15页 |
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目的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钟惺的生平与著作 | 第17-26页 |
第一节、钟惺生平——耿介人生 | 第17-22页 |
一、钟惺为人——靖如定水 性怀隐秀 | 第17-19页 |
二、钟惺为官——宦途不遇 清正守身 | 第19-21页 |
三、钟惺为学——潜思遐览 广涉博文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、钟惺的主要著述 | 第22-26页 |
一、《隐秀轩集》 | 第23-24页 |
二、《诗归》 | 第24-25页 |
三、《史怀》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钟惺《诗经》评点的文献学研究 | 第26-41页 |
第一节 钟惺《诗经》评点的版本 | 第26-36页 |
一、评本简介 | 第27-29页 |
二、初评本之异同 | 第29-31页 |
三、初评本与再评本之比较 | 第31-36页 |
第二节 钟评《诗经》的评点体例 | 第36-41页 |
一、圈点 | 第37-38页 |
二、眉批 | 第38页 |
三、尾评 | 第38-39页 |
四、总批 | 第39-40页 |
五、夹批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嬗变与发展——明中晚期时代背景考察 | 第41-52页 |
第一节 腐朽与繁荣的对垒 风雅与世俗的消长——明中晚期政治、经济、生活风貌 | 第41-46页 |
第二节 冲突与融合——哲学思想领域的争鸣 | 第46-50页 |
一、张扬个性 尊情抑理——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的对决 | 第46-48页 |
二、出入儒、道 兼修佛理——儒、释、道的融合 | 第48-50页 |
第三节 繁荣与新变——明中晚期文学概况 | 第50-52页 |
第五章 复调变奏曲——钟惺《诗经》评点 | 第52-93页 |
第一节 钟惺《诗经》评点之序曲:"诗"与"经"的涨落——明代中晚期《诗经》学发展与《诗经》研究风气之变 | 第55-62页 |
一、经学的回落——明中晚期《诗经》学的发展 | 第55-58页 |
二、渐开"诗"气——晚明的《诗经》研究风气之变 | 第58-62页 |
第二节 钟惺《诗经》评点之定调——诗与经 | 第62-64页 |
第三节 钟惺《诗经》评点之变奏——解《诗》之法 | 第64-70页 |
第四节 钟惺《诗经》评点之主调——钟惺文学观与《诗》评点 | 第70-81页 |
一、信心与信古——崇"新"与重"学" | 第70-74页 |
二、重情重理——揆以性情 参之义理 | 第74-77页 |
三、求"厚"与好"清"——品"蕴藉"尚"简远" | 第77-81页 |
第五节 钟惺《诗经》评点之辅调——经学之惯性 | 第81-88页 |
一、幼习经义之影响 | 第81-83页 |
二、对朱《传》之态度 | 第83-86页 |
三、对《诗序》之态度 | 第86-88页 |
第六节 钟惺《诗经》评点之和声——纷繁的评点成分 | 第88-93页 |
一、关于立言 | 第89页 |
二、关于政、史之议 | 第89-90页 |
三、关于处世之态度 | 第90-91页 |
四、其他 | 第91-93页 |
第六章 钟惺《诗经》评点之余绪——影响与评价 | 第93-103页 |
第一节、钟惺《诗经》评点之影响 | 第93-96页 |
第二节、钟惺《诗经》评点之评价 | 第96-103页 |
结语 | 第103-10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5-109页 |
附录 | 第109-110页 |
致谢 | 第11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