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人之生命完整性与教育
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一、人之生命完整性:生命之底色 | 第10-20页 |
(一) 人之生命完整性的意蕴 | 第10-17页 |
1. 人之生命完整性的内含 | 第10-15页 |
2. 人之生命完整性的表征 | 第15-17页 |
(二) 人之生命完整性还原生命底色 | 第17-20页 |
二、人之生命完整性:教育的不懈追求 | 第20-30页 |
(一) 诉求“和谐”:教育的应有之义 | 第21-25页 |
1. 肉体与精神的合一 | 第21-22页 |
2. 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| 第22-23页 |
3. 个体与社会的融合 | 第23-24页 |
4. 现实与未来的共通 | 第24-25页 |
(二) 走入澄明之境:教育的诗情守望 | 第25-30页 |
1. 创造自为世界 | 第26-27页 |
2. 超越个体世界 | 第27-28页 |
3. 寻找意义世界 | 第28-30页 |
三、现实教育中对人之生命完整性的异化及其归因分析 | 第30-42页 |
(一) 现实教育中对人之生命完整性的异化 | 第30-36页 |
1. 价值理性的缺失 | 第30-31页 |
2. 超越精神的退隐 | 第31-32页 |
3. 教育观念的桎梏 | 第32-35页 |
4. 精神家园的坍塌 | 第35-36页 |
(二) 人之生命完整性在现实教育中异化之归因分析 | 第36-42页 |
1. 超强“社会化”的教育对生命灵动性的压抑 | 第36-37页 |
2. 人文教育的失落和科学主义的肆虐 | 第37-38页 |
3. 教育与生活世界的断裂 | 第38-41页 |
4. 规训式教育对学生个性的阉割 | 第41-42页 |
四、人之生命完整性的教育重构 | 第42-66页 |
(一) 实施“全人”的教育内容 | 第42-49页 |
1. 健康体魄的生成 | 第42-43页 |
2. 健全人格的形成 | 第43-47页 |
3. 社会生命的成长 | 第47-49页 |
(二) 倡导“学会关心”的教育活动 | 第49-54页 |
1. 建立“关心他人”的合理的教育交往观 | 第50-53页 |
2. 整合“关心未来”的课程 | 第53-54页 |
(三) 运用“个性化”的教育形式 | 第54-59页 |
1. 激发个性发展潜能的创新意识 | 第55-56页 |
2. 突出个性发展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 | 第56-58页 |
3. 创设个性发展多元化格局的多维评价方式 | 第58-59页 |
(四) 重塑“和谐”的“精神家园” | 第59-66页 |
1. 实施“教化”,引导和激励学生个体生命 | 第61-62页 |
2. 生成良好的道德教育生态环境 | 第62-64页 |
3. 走向“类生命”生成的道德主体 | 第64-66页 |
结语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4页 |
后记 | 第74-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