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引言 | 第9-13页 |
(一) 选题意义 | 第9-10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(三)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| 第12-13页 |
一、当代女大学生择业观的内涵 | 第13-21页 |
(一) 当代女大学生择业观的涵义 | 第13-17页 |
1.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3-15页 |
2. 女大学生择业观的历史演变 | 第15-16页 |
3. 女大学生择业观的涵义 | 第16-17页 |
(二) 当代女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重要意义 | 第17-21页 |
1. 当代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,有助于她们顺利地实现就业 | 第17-18页 |
2. 当代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,有利于她们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| 第18-19页 |
3. 当代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,有利于女性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,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| 第19-21页 |
二、当代女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| 第21-37页 |
(一) 当代女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调查 | 第21-32页 |
1. 择业认知 | 第21-26页 |
2. 择业理想目标 | 第26-29页 |
3. 择业心态 | 第29-30页 |
4. 择业价值取向 | 第30-31页 |
5. 择业实现途径 | 第31-32页 |
(二) 当代女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分析 | 第32-37页 |
1. 女大学生择业观的积极方面 | 第32-33页 |
2. 女大学生择业观的消极方面 | 第33-35页 |
3. 男女大学生择业观比较 | 第35-37页 |
三、当代女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7-49页 |
(一) 中西方文化因素 | 第37-38页 |
1. 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2. 西方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 | 第38页 |
(二) 社会现实因素 | 第38-45页 |
1. 社会经济体制转型和高校就业体制改革 | 第38-39页 |
2. 就业法律法规不完善,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| 第39-41页 |
3. 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歧视 | 第41-42页 |
4. 学校教育因素 | 第42-44页 |
5. 家庭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(三) 主体自身因素 | 第45-49页 |
1. 女大学生的生理特点 | 第45-46页 |
2. 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| 第46-47页 |
3. 女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分工 | 第47-48页 |
4. 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| 第48-49页 |
四、当代女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对策 | 第49-68页 |
(一) 政府要优化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 | 第49-53页 |
1. 弘扬先进性别文化,消除传统性别偏见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2. 健全落实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,为女大学生就业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| 第50-51页 |
3.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,建立女性就业社会服务体系 | 第51-52页 |
4.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,拓宽女大学生就业的渠道 | 第52-53页 |
(二) 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选才观和用才观 | 第53-54页 |
1. 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选才观 | 第53页 |
2. 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用才观 | 第53-54页 |
(三) 学校要健全教育教学体制 | 第54-59页 |
1. 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,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 | 第54-55页 |
2. 以实际情况为依据,调整优化学科、专业设置,改革教学内容 | 第55-56页 |
3. 充分考虑女大学生自身的特点,实行差别教育 | 第56-57页 |
4. 增强对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性、针对性和系统性 | 第57-59页 |
(四) 家庭要转变就业期望、更新教育观念 | 第59-60页 |
1. 家长要建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 | 第59-60页 |
2.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| 第60页 |
(五) 女大学生个人要充分认识和发展自己,更新择业观念 | 第60-68页 |
1. 立足现实,准确定位自己的择业目标 | 第61-63页 |
2. 面向未来,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| 第63-66页 |
3. 树立新的择业观念,全方位、多渠道、多层次就业 | 第66-68页 |
结语 | 第68-69页 |
注释 | 第69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4页 |
附录 | 第74-7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7-78页 |
致谢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