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4页 |
1. 马铃薯晚疫病抗病基因的分子改造 | 第14-46页 |
·前言 | 第14-21页 |
·马铃薯晚疫病病菌 | 第14-15页 |
·马铃薯晚疫病危害症状 | 第15页 |
·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分子生物学 | 第15-16页 |
·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与防治 | 第16-17页 |
·“基因对基因”假说 | 第17页 |
·马铃薯晚疫病抗性类型和抗病基因 | 第17-19页 |
·融合PCR 技术 | 第19-20页 |
·本实验的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1-30页 |
·菌株、质粒 | 第21页 |
·植物材料 | 第21页 |
·常用缓冲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| 第21页 |
·常用化学试剂、分子生物学试剂及仪器 | 第21页 |
·基因 | 第21页 |
·不同目的片段的获得 | 第21-24页 |
·载体的构建 | 第24-27页 |
·重组质粒向农杆菌转化 | 第27-28页 |
·叶盘法培育转基因本生烟 | 第28-29页 |
·茎段转化法培育转基因马铃薯 | 第29页 |
·植物基因组DNA 的提取 | 第29-30页 |
·本生烟瞬时表达-注射法 | 第30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0-43页 |
·融合基因的克隆 | 第30-32页 |
·载体的构建 | 第32-35页 |
·转V1M2、RpiV::mcq1.1、RpiV::mcq1.2 基因马铃薯的获得 | 第35-37页 |
·转V1M2、RpiV::mcq1.1、RpiV::mcq1.2 基因本生烟的获得 | 第37-39页 |
·本生烟瞬时表达 | 第39-40页 |
·Rpi-vnt1.1 自激活现象验证 | 第40-41页 |
·各区段结构域基因的载体构建及鉴定 | 第41-42页 |
·本生烟瞬时表达各区段结构域基因 | 第42-43页 |
·讨论与结论 | 第43-46页 |
2 水稻白叶枯病菌IAA 的合成途径相关基因鉴定 | 第46-67页 |
·前言 | 第46-51页 |
·生长素 | 第46-48页 |
·水稻白叶枯病菌 | 第48-49页 |
·白叶枯菌诱导水稻内源合成IAA | 第49-50页 |
·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50-51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51-58页 |
·菌株、质粒 | 第51页 |
·水稻材料 | 第51页 |
·常用缓冲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| 第51页 |
·常用化学试剂、分子生物学试剂及仪器 | 第51页 |
·基因 | 第51页 |
·PXO_00867 基因部分片段的克隆 | 第51-54页 |
·PXO_00867 基因突变体的构建 | 第54-55页 |
·PXO_00867 突变体的验证 | 第55-56页 |
·RT-PCR 分析基因的表达 | 第56-57页 |
·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IAA | 第57页 |
·GUS 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| 第57页 |
·GUS 活性的荧光测定 | 第57-58页 |
·病原接种法分析突变体菌株致病力 | 第58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58-64页 |
·PXO_00867 基因片段的克隆 | 第58-59页 |
·PXO_00867 基因片段的TA 克隆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| 第59-60页 |
·PXO_00867 基因突变体的检测 | 第60-61页 |
·PXO_00867 基因突变体的测序检测 | 第61页 |
·RT-PCR 分析基因的表达 | 第61-62页 |
·HPLC 检测IAA 含量 | 第62页 |
·GUS 组织化学染色鉴定 | 第62-63页 |
·GUS 活性的荧光检测 | 第63-64页 |
·病原接种分析 | 第64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64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7页 |
附录Ⅰ 常用缓冲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| 第77-83页 |
附录Ⅱ 常用化学试剂、分子生物学试剂及仪器 | 第83-85页 |
附录Ⅲ 质粒图谱 | 第85-86页 |
致谢 | 第86-87页 |
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