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3页 |
1 前言 | 第13-25页 |
·小麦孢囊线虫的生物学特性 | 第13-16页 |
·寄主 | 第13-14页 |
·小麦孢囊线虫种的分布及鉴定 | 第14-15页 |
·传播与危害 | 第15页 |
·生活史 | 第15-16页 |
·小麦孢囊线虫的孵化特性 | 第16-17页 |
·小麦孢囊线虫致病型 | 第17页 |
·病害防治 | 第17-22页 |
·农业栽培技术措施 | 第17-18页 |
·土地休闲和轮作 | 第17-18页 |
·调节播期 | 第18页 |
·灌溉 | 第18页 |
·选育、利用抗耐病品种 | 第18-19页 |
·化学防治 | 第19-20页 |
·生物防治 | 第20-21页 |
·综合治理措施 | 第21-22页 |
·短体线虫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| 第22-24页 |
·短体线虫的分布危害 | 第22页 |
·短体线虫的种 | 第22-23页 |
·短体线虫的侵染规律 | 第23页 |
·短体线虫的防治措施 | 第23-24页 |
·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| 第24-25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5-35页 |
·山东省小麦孢囊线虫病的调查及感病地块线虫群体的分布 | 第25-27页 |
·山东部分地区CCN 分布调查 | 第25页 |
·调查时间和地点 | 第25页 |
·调查方法 | 第25页 |
·大汶口小麦孢囊线虫感病地块线虫群体的分布 | 第25-27页 |
·调查地自然状况 | 第25页 |
·大汶口感病地块调查研究方法 | 第25-27页 |
·山东省滨州小麦孢囊线虫群体的形态学鉴定 | 第27-29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27页 |
·取样地点小麦病情描述 | 第27页 |
·孢囊的分离、J2 获得及玻片制作 | 第27-29页 |
·线虫的鉴定 | 第29页 |
·小麦生长期间孢囊线虫的发育及动态 | 第29-32页 |
·试验地的概况 | 第29-30页 |
·试验设计与取样方法 | 第30-31页 |
·土壤温度测量 | 第31页 |
·土壤含水量(V%)测量 | 第31页 |
·小麦根内孢囊线虫的统计 | 第31-32页 |
·小麦根围孢囊线虫二龄幼虫的检测 | 第32页 |
·数据统计和分析 | 第32页 |
·小麦品种(系) 对Heterodera avenae 群体的抗性鉴定 | 第32-35页 |
·供试小麦品种(系)和线虫群体 | 第32-33页 |
·鉴定方法 | 第33页 |
·土壤的准备 | 第33页 |
·小麦种子的催芽 | 第33页 |
·接种二龄幼虫的获得 | 第33页 |
·播种与接种 | 第33页 |
·培养条件 | 第33页 |
·调查与评价 | 第33-35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66页 |
·山东省小麦孢囊线虫病的调查及感病地块线虫群体的分布 | 第35-46页 |
·山东省部分地区CCN 分布调查 | 第35-37页 |
·大汶口感病麦地小麦孢囊线虫群体的分布 | 第37-46页 |
·不同土壤层次内各类型孢囊的水平分布 | 第37-39页 |
·不同土壤层次内各类型孢囊的行间分布 | 第39-41页 |
·调查区域内各类型孢囊的垂直分布 | 第41-44页 |
·土壤中J2 的空间分布 | 第44-46页 |
·山东省滨州小麦孢囊线虫群体的形态学鉴定 | 第46-50页 |
·主要形态测量值 | 第46-47页 |
·滨州群体测量值 | 第46页 |
·刘维志等(2005)测量数据 | 第46-47页 |
·Williams,T.D.&M.D. Siddiqi(1972)的综合数据(Willians et al.,1973) | 第47页 |
·各虫态的主要形态特征 | 第47-49页 |
·滨洲群体 | 第47页 |
·刘维志等(2005)描述 | 第47-49页 |
·种的鉴定 | 第49页 |
·分类地位 | 第49-50页 |
·小麦生长期间孢囊线虫的发育及动态 | 第50-61页 |
·试验期间土壤温湿度的变化 | 第50-52页 |
·小麦根鲜重和根内孢囊线虫总数的动态变化 | 第52-54页 |
·小麦根内CCN 二龄幼虫(J2)和短体线虫的侵染规律 | 第54-56页 |
·小麦根内CCN J2 的侵染规律 | 第54-55页 |
·小麦根内短体线虫(Pratylenchus spp.)的侵染规律 | 第55-56页 |
·小麦根内孢囊线虫的发育特点和进程 | 第56-58页 |
·小麦根围土壤中各种孢囊的动态变化 | 第58-61页 |
·小麦根围100 ml 土壤中J2 的动态变化 | 第61页 |
·小麦品种(系) 对Heterodera avenae 群体的抗性鉴定 | 第61-66页 |
·不同小麦品种对Heterodera avenae 群体抗性鉴定 | 第61-63页 |
·抗感性与小麦根系生长的关系 | 第63-66页 |
4 讨论 | 第66-72页 |
·山东省小麦孢囊线虫病的调查及感病地块线虫群体的分布 | 第66-68页 |
·山东省部分地区地块CCN 分布调查 | 第66-67页 |
·大汶口麦地小麦孢囊线虫群体的分布 | 第67-68页 |
·山东省滨州小麦孢囊线虫群体的形态学鉴定 | 第68-69页 |
·小麦生长期间孢囊线虫的发育及动态 | 第69-71页 |
·小麦品种(系) 对Heterodera avenae 群体的抗性鉴定 | 第71-72页 |
5 结论 | 第72-74页 |
·山东省小麦孢囊线虫病的调查及感病地块线虫群体的分布 | 第72页 |
·山东省滨州小麦孢囊线虫群体的形态学鉴定 | 第72页 |
·小麦生长期间孢囊线虫的发育及动态 | 第72页 |
·小麦品种(系) 对Heterodera avenae 群体的抗性鉴定 | 第72页 |
·本研究的创新点 | 第72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5页 |
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5-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