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缩略词及中英名称对照 | 第1-12页 |
| 中文摘要 | 第12-14页 |
| Abstract | 第14-16页 |
| 1 引言 | 第16-30页 |
| ·烟草青枯病概述 | 第16-24页 |
| ·烟草青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| 第16页 |
| ·症状特点 | 第16页 |
| ·病原 | 第16-17页 |
| ·菌落和菌体形态 | 第16-17页 |
| ·病原菌的生理小种 | 第17页 |
| ·发病条件及发病规律 | 第17-18页 |
| ·致病机制 | 第18-19页 |
| ·生理机制 | 第18页 |
| ·致病相关基因 | 第18-19页 |
| ·抗病鉴定 | 第19-20页 |
| ·抗病机制 | 第20-21页 |
| ·烟草青枯病的防治研究 | 第21-24页 |
| ·生物防治 | 第21-22页 |
| ·药剂防治 | 第22页 |
| ·生态防治 | 第22-23页 |
| ·选用抗病品种 | 第23页 |
| ·加强田间管理 | 第23-24页 |
| ·合理轮作 | 第23页 |
| ·培育无病苗 | 第23页 |
| ·加强栽培管理 | 第23页 |
| ·搞好田园卫生 | 第23-24页 |
| ·研究展望 | 第24页 |
| ·烟草青枯菌检测研究现状 | 第24-28页 |
| ·传统组织分离方法 | 第24页 |
| ·血清学方法 | 第24-26页 |
| ·酶联免疫吸附法 | 第24-25页 |
| ·间接免疫荧光染色 | 第25-26页 |
| ·分子生物学方法 | 第26-28页 |
| ·分子杂交检测法 | 第26-27页 |
| ·PCR 扩增技术 | 第27-28页 |
| ·土壤中DNA 提取方法研究现状 | 第28-30页 |
| ·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和目的意义 | 第30页 |
| 2 材料与方法 | 第30-39页 |
| ·烟草青枯病菌的分子检测 | 第30-35页 |
| ·材料 | 第30-32页 |
| ·供试菌株 | 第30-31页 |
| ·供试载体、宿主菌株 | 第31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31-32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32-35页 |
| ·病原菌的采集与分离 | 第32页 |
| ·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| 第32页 |
| ·土壤的准备与接种 | 第32页 |
| ·基因组DNA 提取 | 第32-34页 |
| ·细菌基因组DNA 提取 | 第32-33页 |
| ·植物组织基因组DNA 提取 | 第33-34页 |
| ·土壤基因组DNA 提取 | 第34页 |
| ·特异性引物的设计及引物特异性验证 | 第34-35页 |
| ·发病组织青枯菌检测 | 第35页 |
| ·土壤中青枯菌检测 | 第35页 |
| ·引物灵敏度测试 | 第35页 |
| ·山东主产烟区土壤青枯菌检测 | 第35页 |
| ·烟草品种抗性鉴定 | 第35-39页 |
| ·供试材料 | 第35-36页 |
| ·抗病鉴定方法筛选 | 第36-37页 |
| ·接种方法 | 第36页 |
| ·病原菌接种浓度试验 | 第36页 |
| ·接种苗龄试验 | 第36页 |
| ·不同时期调查病情试验 | 第36-37页 |
| ·品种抗病性鉴定 | 第37页 |
| ·不同烟草品种接种烟草青枯病菌后五种酶活性的测定 | 第37-39页 |
| ·接种处理 | 第37-38页 |
| ·粗酶液的提取 | 第38页 |
| ·SOD 活性测定 | 第38页 |
| ·POD 活性测定 | 第38页 |
| ·CAT 活性测定 | 第38-39页 |
| ·PPO 活性测定 | 第39页 |
| ·PAL 活性测定 | 第39页 |
| 3 结果与分析 | 第39-52页 |
| ·烟草青枯病菌的分子检测 | 第39-42页 |
| ·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| 第39页 |
| ·引物特异性验证 | 第39-40页 |
| ·发病组织检测 | 第40页 |
| ·土壤中青枯菌检测 | 第40-41页 |
| ·引物灵敏度测试 | 第41-42页 |
| ·山东主产烟区土壤青枯菌检测 | 第42页 |
| ·烟草品种抗性鉴定 | 第42-52页 |
| ·抗病鉴定方法筛选 | 第42-45页 |
| ·不同接种浓度对苗期抗病性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| ·病情调查时间的确定 | 第43-44页 |
| ·不同苗龄对苗期抗病性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| ·烟草品种对R solanacearum 的抗性鉴定 | 第45-46页 |
| ·不同烟草品种接种烟草青枯病菌后五种酶活性的测定 | 第46-52页 |
| ·SOD 的活性变化 | 第46-47页 |
| ·POD 活性变化 | 第47-48页 |
| ·CAT 活性变化 | 第48-49页 |
| ·PPO 活性变化 | 第49-50页 |
| ·PAL 活性变化 | 第50-52页 |
| 4 讨论 | 第52-55页 |
| ·烟草青枯病菌的分子检测 | 第52页 |
| ·烟草品种抗病性研究 | 第52-55页 |
| 结论 | 第55-5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6-65页 |
| 附录 | 第65-68页 |
| 致谢 | 第68-69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9-70页 |
|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