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流相储层地震正演模拟及特征响应分析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创新点 | 第8-12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2-18页 |
1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2.1 河道储层地震响应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2 地震正演模拟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多期辫状河储层地震物理模拟 | 第18-40页 |
2.1 模型设计思路 | 第18-24页 |
2.1.1 研究区概况 | 第18-21页 |
2.1.2 物理模型设计 | 第21-24页 |
2.2 建模方法及模型制作 | 第24-27页 |
2.2.1 建模方法及流程 | 第24-25页 |
2.2.2 辫状河物理模型制作 | 第25-27页 |
2.3 模型三维空间形态测量 | 第27-32页 |
2.3.1 形态测量方式 | 第27-28页 |
2.3.2 形态测试结果 | 第28-32页 |
2.4 物理模型数据采集及处理 | 第32-39页 |
2.4.1 地震数据采集 | 第32-33页 |
2.4.2 数据处理 | 第33-36页 |
2.4.3 成像质量分析 | 第36-39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3章 多期次辫状河储层地震数值模拟 | 第40-61页 |
3.1 三维数值模拟原理 | 第40-42页 |
3.1.1 三维声波方程差分解 | 第40-41页 |
3.1.2 稳定性及吸收边界 | 第41页 |
3.1.3 PML吸收边界 | 第41-42页 |
3.2 速度模型建立 | 第42-56页 |
3.2.1 常规建模方法 | 第42-43页 |
3.2.2 物理模型建模方法 | 第43-45页 |
3.2.3 数据预处理 | 第45-47页 |
3.2.4 速度体建模 | 第47-56页 |
3.3 正演计算处理 | 第56-60页 |
3.3.1 正演参数设置 | 第56-57页 |
3.3.2 模拟数据处理分析 | 第57-6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4章 河道砂体地震反射特征分析 | 第61-80页 |
4.1 砂体反射波场分析方法及原理 | 第61-64页 |
4.1.1 地震反射波场的地质含义 | 第61-62页 |
4.1.2 薄层反射理论 | 第62-64页 |
4.2 数值模拟反射特征分析 | 第64-73页 |
4.2.1 薄砂体地震分辨率分析 | 第65-70页 |
4.2.2 叠置砂体反射特征分析 | 第70-73页 |
4.3 物理模拟反射特征分析 | 第73-78页 |
4.3.1 叠置砂体反射特征分析 | 第73-75页 |
4.3.2 河道平面特征分析 | 第75-78页 |
4.4 两种正演结果差异性分析 | 第7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8-80页 |
第5章 河道叠后属性分析 | 第80-114页 |
5.1 切片技术及地震属性技术 | 第80-83页 |
5.1.1 切片技术类型 | 第80-81页 |
5.1.2 叠后属性分类及优化 | 第81-83页 |
5.2 参考层拾取和地层模型建立 | 第83-92页 |
5.2.1 参考层拾取 | 第83-84页 |
5.2.2 基于全局自动解释的地层模型建立 | 第84-86页 |
5.2.3 切片方式对比分析 | 第86-92页 |
5.3 正演数据属性分析 | 第92-112页 |
5.3.1 属性优选 | 第92-111页 |
5.3.2 属性融合 | 第111-112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12-114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114-11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6-123页 |
致谢 | 第123-124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124-125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2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