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创新点 | 第8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题目来源 | 第12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3-17页 |
1.3.1 古压力恢复方法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3.2 研究区压力场研究现状 | 第16页 |
1.3.3 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6-17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| 第18-19页 |
1.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| 第19-20页 |
1.7 主要认识与成果 | 第20-22页 |
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| 第22-29页 |
2.1 构造特征 | 第23-24页 |
2.2 地层沉积特征 | 第24-27页 |
2.3 石油地质特征 | 第27-29页 |
第3章 现今压力场特征和超压成因分析 | 第29-54页 |
3.1 现今压力系统 | 第29-36页 |
3.1.1 现场测压数据 | 第29-31页 |
3.1.2 泥浆密度 | 第31-33页 |
3.1.3 测井数据 | 第33-35页 |
3.1.4 封隔层分布及压力系统划分 | 第35-36页 |
3.2 超压成因判别 | 第36-41页 |
3.3 奥陶系原油裂解生气-天然气充注增压定量模拟 | 第41-51页 |
3.3.1 原油裂解生气-天然气充注双因素增压模型建立 | 第41-44页 |
3.3.2 原油裂解生气动力学实验结果 | 第44-46页 |
3.3.3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| 第46-51页 |
3.4 现今压力分布特征 | 第51-54页 |
第4章 流体包裹体恢复古压力 | 第54-69页 |
4.1 流体包裹体岩相特征 | 第55-56页 |
4.1.1 顺北缓坡 | 第55页 |
4.1.2 顺托低凸起及顺南缓坡北部 | 第55-56页 |
4.1.3 顺南缓坡北部 | 第56页 |
4.2 流体包裹体相关分析测试 | 第56-65页 |
4.2.1 激光拉曼测试 | 第56-58页 |
4.2.2 储层定量荧光技术(QGF/QGF-E) | 第58-59页 |
4.2.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| 第59-65页 |
4.3 利用流体包裹体恢复古压力 | 第65-69页 |
4.3.1 包裹体热动力学模拟法 | 第65-66页 |
4.3.2 古压力恢复结果 | 第66-69页 |
第5章 差异应力法恢复古压力探索 | 第69-86页 |
5.1 方法和原理 | 第69-74页 |
5.2 主应力方向确定 | 第74-79页 |
5.2.1 样品采集 | 第74-75页 |
5.2.2 实验方法 | 第75页 |
5.2.3 数据处理 | 第75-76页 |
5.2.4 结果分析 | 第76-79页 |
5.3 构造挤压变形时期剩余流体压力估算 | 第79-86页 |
5.3.1 岩石力学实验 | 第79-82页 |
5.3.2 剩余流体压力估算 | 第82-86页 |
第6章 顺托果勒低隆起奥陶系压力演化 | 第86-99页 |
6.1 典型单井压力演化恢复 | 第86-95页 |
6.2 典型剖面剩余压力演化史 | 第95-97页 |
6.3 研究区奥陶系成藏关键时期压力分布特征 | 第97-99页 |
第7章 讨论与结论 | 第99-108页 |
7.1 讨论 | 第99-105页 |
7.1.1 热机制差异 | 第99-101页 |
7.1.2 构造活动差异 | 第101-103页 |
7.1.3 油气成藏差异 | 第103-105页 |
7.2 结论 | 第105-10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8-127页 |
图版 | 第127-133页 |
致谢 | 第133-134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134-136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