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前言 | 第10-11页 |
上篇:文献综述 | 第11-32页 |
第一章 淡紫拟青霉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| 第12-27页 |
1.分类学地位 | 第12页 |
2.分布及寄主 | 第12-13页 |
3.生物学性状 | 第13-15页 |
·形态特征 | 第13页 |
·环境条件 | 第13-14页 |
·营养 | 第14页 |
·培养方式 | 第14页 |
·菌种保藏 | 第14-15页 |
4.生态学 | 第15页 |
5.分离方法及大量培养技术 | 第15-16页 |
·从土壤中分离淡紫拟青霉 | 第15-16页 |
·从线虫卵或胞囊中分离淡紫拟青霉 | 第16页 |
·大量培养技术 | 第16页 |
6.对植物寄生线虫的生防机制与防治效果 | 第16-18页 |
·致病机制与控制作用 | 第16-18页 |
·对根际微生物、病原菌的影响 | 第18页 |
·对线虫寄主植物的影响 | 第18页 |
·在植物根际的定殖 | 第18页 |
·促生作用 | 第18页 |
7.不同因子对防治效果的影响 | 第18-19页 |
·金属离子的影响 | 第18-19页 |
·其它化学试剂的影响 | 第19页 |
·培养条件的影响 | 第19页 |
·其它微生物的影响 | 第19页 |
8 代谢产物 | 第19-23页 |
·食线虫菌物的胞外酶 | 第20-22页 |
·几丁质酶 | 第20页 |
·蛋白酶类 | 第20-22页 |
·丝氨酸蛋白酶(Serine protease) | 第21-22页 |
·胶原蛋白酶(Collagenase) | 第22页 |
·食线虫菌物产杀线虫次生代谢物 | 第22-23页 |
9 淡紫拟青霉在防治植物寄生线虫中的应用 | 第23-24页 |
·淡紫拟青霉菌剂的研制及应用 | 第23-24页 |
·国内外已有的真菌杀线虫剂产品 | 第24页 |
10 真菌杀线虫剂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4-26页 |
11.安全性评价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 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现状与应用 | 第27-32页 |
1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方法学 | 第27-30页 |
·实时定量RT-PCR的定量原理 | 第27-28页 |
·荧光化学 | 第28-29页 |
·定量分析 | 第29页 |
·内标的选择 | 第29-30页 |
·多元定量PCR | 第30页 |
2 定量RT-PCR方法的优点及限制因素 | 第30页 |
3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应用 | 第30-32页 |
·病原物的分子检测及定量 | 第30-31页 |
·转基因产品的检侧 | 第31-32页 |
下篇:研究内容 | 第32-58页 |
第一章 淡紫拟青霉最佳发酵条件研究 | 第33-40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3-34页 |
·菌种 | 第33页 |
·培养基 | 第33页 |
·孢子相对繁殖倍数测定方法 | 第33页 |
·不同温度对淡紫拟青霉(PL1与PL2)产孢量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·不同通气量对淡紫拟青霉(PL1与PL2)产孢量的影响 | 第34页 |
·不同转速对淡紫拟青霉(PL1与PL2)产孢量的影响 | 第34页 |
·不同培养时间对淡紫拟青霉(PL1与PL2)产孢量的影响 | 第34页 |
·不同PH值对淡紫拟青霉(PL1与PL2)产孢量的影响 | 第34页 |
·不同的初始接种量对淡紫拟青霉(PL1与PL2)产孢量的影响 | 第34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38页 |
·温度对淡紫拟青霉产孢量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·通气量对淡紫拟青霉产孢量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·转速对淡紫拟青霉产孢量的影响 | 第36页 |
·发酵时间对淡紫拟青霉产孢量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·PH值对淡紫拟青霉产孢量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·接种量对淡紫拟青霉产孢量的影响 | 第38页 |
3 讨论 | 第38-40页 |
第二章 不同液体培养基对淡紫拟青霉繁殖和毒力的影响 | 第40-52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0-42页 |
·菌种来源与保存 | 第40页 |
·摇菌培养基 | 第40-41页 |
·淡紫拟青霉的液体培养 | 第41页 |
·淡紫拟青霉产孢量的测定 | 第41页 |
·淡紫拟青霉菌体重量的测定 | 第41-42页 |
·淡紫拟青霉上清液的毒力测定 | 第42页 |
·淡紫拟青霉上清液中酶活力的定性测定 | 第42页 |
·淡紫拟青霉测定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| 第42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2-50页 |
·淡紫拟青霉菌体总量的测定 | 第42-43页 |
·淡紫拟青霉产孢量的测定 | 第43-44页 |
·淡紫拟青霉上清液的毒力测定 | 第44-45页 |
·淡紫拟青霉上清液中酶活性的定性测定 | 第45-46页 |
·淡紫拟青霉测定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| 第46-50页 |
3 讨论 | 第50-52页 |
第三章 淡紫拟青霉与线虫互作前后的RT-PCR初步研究 | 第52-58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2-55页 |
·材料 | 第52页 |
·方法 | 第52-55页 |
·淡紫拟青霉的液体培养 | 第52-53页 |
·接虫 | 第53页 |
·引物设计 | 第53页 |
·总RNA提取 | 第53页 |
·总RNA的纯化 | 第53-54页 |
·总RNA的鉴定 | 第54页 |
·RNA的反转录 | 第54-55页 |
·传统PCR反应验证引物特异性 | 第55页 |
2.实验结果 | 第55-57页 |
·RNA质量验证 | 第56页 |
·引物特异性验证 | 第56-57页 |
3.讨论 | 第57-58页 |
全文结论 | 第58-59页 |
1.淡紫拟青霉最佳发酵条件研究 | 第58页 |
2.不同液体培养基对淡紫拟青霉繁殖和毒力的影响 | 第58页 |
3.淡紫拟青霉与线虫互作前后的RT一pCR初步研究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6页 |
附录 | 第66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