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1-15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3页 |
·论文结构安排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技术创新相关理论综述 | 第15-26页 |
·技术创新的研究进展 | 第15-21页 |
·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| 第15-16页 |
·曼斯菲尔德的技术模仿理论 | 第16-17页 |
·卡曼和斯沃特的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理论 | 第17页 |
·厄特拜克和阿伯纳斯的A-U模型 | 第17页 |
·高特和克莱培的G-K模型 | 第17-18页 |
·埃德森和特西曼的技术变革和循环模型 | 第18-19页 |
·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 | 第19-21页 |
·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评述 | 第21-22页 |
·路径依赖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 | 第22-26页 |
第三章 技术创新路径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| 第26-32页 |
·技术的内涵和类型 | 第26-29页 |
·技术的内涵 | 第26-27页 |
·技术的类型 | 第27-29页 |
·技术创新路径的内涵及研究范围界定 | 第29-32页 |
·技术的获取 | 第29-30页 |
·技术的管理 | 第30页 |
·技术的利用 | 第30页 |
·研究范围界定 | 第30-32页 |
第四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| 第32-38页 |
·装备制造业的概念与特点 | 第32-34页 |
·装备制造业的概念 | 第32-33页 |
·装备制造业的特点 | 第33-34页 |
·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不高 | 第34-38页 |
·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与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并存 | 第34页 |
·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能力弱 | 第34-35页 |
·新产品研发周期长 | 第35页 |
·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不高 | 第35-36页 |
·工业增加值率低 | 第36页 |
·重大技术装备与国外差距大 | 第36-38页 |
第五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路径分析 | 第38-63页 |
·中国装备制造业引进技术路径锁定形成的过程 | 第38-44页 |
·中国装备制造业引进技术路径的演化过程 | 第38-41页 |
·中国装备制造业引进技术路径锁定形成的理论分析 | 第41-44页 |
·中国装备制造业引进技术路径锁定的机制 | 第44-48页 |
·沉没成本效应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网络效应分析 | 第45-46页 |
·学习效应分析 | 第46-47页 |
·适应性预期分析 | 第47-48页 |
·引进路径锁定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发展的影响 | 第48页 |
·基于引进消化吸收的技术提升路径典型案例分析 | 第48-58页 |
·沈阳机床厂采用数字化设计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| 第49-53页 |
·从杭州制氧机厂成功技术跃迁看装备制造业技术提升路径 | 第53-55页 |
·从大亚湾核电站技术提升看装备制造业技术提升路径 | 第55-58页 |
·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提升路径的理论分析 | 第58-63页 |
·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与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提升路径 | 第59-60页 |
·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平台跃迁链式的技术提升路径分析 | 第60-63页 |
第六章 基于技术创新路径的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发展战略 | 第63-69页 |
·优化装备企业技术路径 | 第63-64页 |
·扩展技术获取来源 | 第63-64页 |
·加强技术管理能力 | 第64页 |
·提高技术利用效率 | 第64页 |
·增强自主研发能力 | 第64-67页 |
·全面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水平 | 第65-66页 |
·创造有利的竞争环境 | 第66页 |
·提升装备企业的技术搜索能力 | 第66-67页 |
·发展产业集群,提高技术创新扩散效率 | 第67-69页 |
·促进规模效应形成 | 第67-68页 |
·缩短产品生命周期 | 第68页 |
·加快技术创新扩散 | 第68-69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9-70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69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