短波宽带信道模拟器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| ·短波通信 | 第9页 |
| ·短波通信的特点 | 第9-11页 |
| ·时变色散特性 | 第9-10页 |
| ·通信距离远 | 第10-11页 |
| ·顽存性强 | 第11页 |
| ·信道拥挤 | 第11页 |
| ·天线匹配困难 | 第11页 |
| ·短波信道的研究发展 | 第11-13页 |
| ·短波信道研究的初期 | 第11-12页 |
| ·短波信道研究的发展期 | 第12页 |
| ·短波信道研究的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其结构安排 | 第13-15页 |
| 第二章 短波的传输特性 | 第15-27页 |
| ·短波传播类型 | 第15-17页 |
| ·地波传播方式 | 第15页 |
| ·天波传播方式 | 第15-17页 |
| ·短波电离层传播的基本特性 | 第17-21页 |
| ·最高可用频率(MUF) | 第17页 |
| ·传播模式 | 第17-18页 |
| ·多径传播 | 第18页 |
| ·幅度衰落 | 第18-19页 |
| ·相位起伏(多普勒频移) | 第19-20页 |
| ·电磁分离 | 第20页 |
| ·频率色散 | 第20-21页 |
| ·短波无线电干扰 | 第21-22页 |
| ·大气噪声 | 第21页 |
| ·人为噪声 | 第21-22页 |
| ·电台干扰 | 第22页 |
| ·短波电离层反射信道的统计特性 | 第22-24页 |
| ·多径结构 | 第22页 |
| ·频率色散 | 第22-23页 |
| ·信噪比 | 第23页 |
| ·衰落速率 | 第23-24页 |
| ·衰落深度 | 第24页 |
| ·电离层特性对短波通信的影响 | 第24-27页 |
| ·多径效应对短波数据传输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| ·多普勒效应对短波数据传输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| 第三章 几种短波信道模型 | 第27-39页 |
| ·Watterson 模型 | 第27-29页 |
| ·Watterson 模型的结构 | 第28-29页 |
| ·Watterson 模型的适用条件 | 第29页 |
| ·Watterson 模型接群迟延滤波器 | 第29-30页 |
| ·模型的适用条件 | 第29-30页 |
| ·模型的结构 | 第30页 |
| ·Hoffmeyer 模型 | 第30-35页 |
| ·传输模型 | 第31-33页 |
| ·散射函数 | 第33页 |
| ·噪声和干扰模型 | 第33-34页 |
| ·结论 | 第34-35页 |
| ·子带并行模型 | 第35-36页 |
| ·模型结构 | 第35页 |
| ·功能模块 | 第35-36页 |
| ·结论 | 第36页 |
| ·电离层物理模型 | 第36-39页 |
| ·理论基础 | 第37页 |
| ·随机时间序列 | 第37页 |
| ·散射函数 | 第37-38页 |
| ·结论 | 第38-39页 |
| 第四章 短波信道模拟器改进及仿真 | 第39-57页 |
| ·短波窄带信道模拟器的改进 | 第39-47页 |
| ·高斯噪声的生成方法 | 第39-41页 |
| ·多普勒频率扫描功能的实现 | 第41-43页 |
| ·软件结构流程的优化 | 第43-47页 |
| ·短波宽带信道模拟器的仿真 | 第47-57页 |
| ·模型实现框架 | 第47-48页 |
| ·模型实现方法 | 第48-49页 |
| ·短波宽带信道传播模型的仿真 | 第49-53页 |
| ·短波宽带信道噪声和干扰模型的仿真 | 第53-57页 |
| 第五章 结束语 | 第57-59页 |
| ·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| 第57页 |
| ·今后工作的展望 | 第57-59页 |
| 致谢 | 第59-6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| 研究成果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