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循环经济体系研究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9页 |
| 1 绪论 | 第9-15页 |
| ·课题背景 | 第9页 |
| 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9-10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9-10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| ·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探索 | 第10-12页 |
| ·国内研究和实践进展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方法 | 第13-15页 |
| 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3-14页 |
| ·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14-15页 |
| 2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概述 | 第15-20页 |
| ·基地总述 | 第15页 |
| ·能源矿产资源条件 | 第15-17页 |
| ·能源矿产资源优势 | 第15-16页 |
| ·能源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| 第16-17页 |
| ·建设规划情况 | 第17-20页 |
| ·整体规划 | 第17-19页 |
| ·目前建设规划情况 | 第19-20页 |
| 3 循环经济的相关概念 | 第20-23页 |
| ·循环经济的概念 | 第20页 |
| ·循环经济的“4R”原则 | 第20-21页 |
| ·减量化原则(Reduce) | 第20页 |
| ·再使用原则(Reuse) | 第20-21页 |
| ·再循环原则(Recycle) | 第21页 |
| ·重组化原则(Reorganize) | 第21页 |
| ·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| 第21-23页 |
| 4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布局设计 | 第23-33页 |
| ·规划思路 | 第23页 |
| ·规划原则 | 第23页 |
| ·基地分区规划 | 第23-33页 |
| ·榆神煤化学工业区 | 第25-27页 |
| ·榆横煤化学工业区 | 第27-28页 |
| ·府谷工业区 | 第28-30页 |
| ·延安石油化学工业区 | 第30-31页 |
| ·靖、定石油天然气化工区 | 第31-33页 |
| 5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循环经济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3-43页 |
| ·政策制度因素 | 第33-34页 |
| ·法律法规因素 | 第34-35页 |
| ·资金因素 | 第35-36页 |
| ·资源制约 | 第36-37页 |
| ·环境制约 | 第37-38页 |
| ·科学技术制约 | 第38-39页 |
| ·人力因素 | 第39页 |
| ·政府、企业和公众制约因素 | 第39-43页 |
| ·政府倡导是推行循环经济的主导条件 | 第40页 |
| ·企业是循环经济模式的执行者和成本承担者 | 第40-41页 |
| ·社会公众是循环经济模式的受益者和过程监督者 | 第41-43页 |
| 6 循环经济链的设计 | 第43-53页 |
| ·煤炭利用 | 第43-47页 |
| ·煤电一体化 | 第43-45页 |
| ·煤炭资源其他利用途径 | 第45页 |
| ·煤—油循环经济链 | 第45-47页 |
| ·天然气利用 | 第47-49页 |
| ·天然气制甲醇的转化工艺 | 第47-48页 |
| ·天然气资源其他利用途径 | 第48-49页 |
| ·化工产品循环经济链 | 第49-53页 |
| ·煤化工 | 第49-50页 |
| ·天然气化工 | 第50-51页 |
| ·岩盐化工 | 第51页 |
| ·石油化工 | 第51-53页 |
| 7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循环经济体系架构 | 第53-59页 |
| ·矿产资源最优利用模型的建立 | 第53-54页 |
| ·矿产资源的最优利用条件 | 第54-56页 |
| ·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循环经济体系的架构 | 第56-58页 |
| ·资源合理开发体系 | 第56页 |
| ·资源洁净体系 | 第56-57页 |
| ·资源转化体系 | 第57页 |
| ·生态保护体系 | 第57-58页 |
| ·结论 | 第58-59页 |
| 8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循环经济保障体系的构建 | 第59-66页 |
| ·技术保障体系 | 第59-62页 |
| ·企业层面的技术体系 | 第59-61页 |
| ·基地内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 | 第61-62页 |
| ·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| 第62-63页 |
| ·修订、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 | 第62-63页 |
| ·建立新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 | 第63页 |
| ·组织保障体系 | 第63-64页 |
| ·管理保障体系 | 第64-65页 |
| ·结论 | 第65-66页 |
| 9 结论与展望 | 第66-68页 |
| ·结论 | 第66-67页 |
| ·展望 | 第67-68页 |
| 致谢 | 第68-6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
| 附录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的论文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