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导言 | 第9-10页 |
| 第一章 相对不起诉前置程序内涵 | 第10-11页 |
| 第一节 概念 | 第10-11页 |
| 第二节特征 | 第11页 |
| 第二章 相对不起诉前置程序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 | 第11-22页 |
| 第一节 理论基础 | 第11-16页 |
| 一、程序法定原则 | 第11-13页 |
| 二、恢复性司法理论 | 第13-14页 |
| 三、诉讼效益原则 | 第14-16页 |
| 第二节 现实意义 | 第16-22页 |
| 一、节约司法资源 | 第16-17页 |
| 二、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| 第17-20页 |
| 三、有利于刑事案件的解决 | 第20-21页 |
| 四、对不当不起诉的限制 | 第21-22页 |
| 第三章 相对不起诉前置程序的法律及实践基础 | 第22-30页 |
| 第一节法律基础 | 第22-24页 |
| 第二节实践基础 | 第24-30页 |
| 一、刑事和解的运作现状分析 | 第24-26页 |
| 二、相对不起诉的运作现状分析 | 第26-30页 |
| 第四章 刑事和解程序的域外法考察及借鉴 | 第30-42页 |
| 第一节域外刑事和解的运作模式 | 第30-37页 |
| 一、“被害人—犯罪人”和解程序(Victim offender reconciliation programmes or VORP) | 第30-32页 |
| 二、家庭小组会议或社区叙说会议(Family Group Conferencing or Community Accountability Conferencing ) | 第32-35页 |
| 三、量刑小组模式(Sentencing Circles) | 第35-37页 |
| 四、对各种模式的总结 | 第37页 |
| 第二节 域外刑事和解立法模式 | 第37-42页 |
| 一、俄罗斯 | 第38-39页 |
| 二、法国 | 第39-41页 |
| 三、德国、日本和台湾地区 | 第41-42页 |
| 第五章 相对不起诉前置程序的具体构建 | 第42-50页 |
| 第一节指导思想 | 第42-43页 |
| 第二节 程序的构建 | 第43-50页 |
| 一、程序的适用原则 | 第43页 |
| 二、程序的适用前提 | 第43-44页 |
| 三、程序的适用阶段与对象 | 第44-46页 |
| 四、程序参与人及启动权的归属 | 第46页 |
| 五、程序的准备与实施内容 | 第46-48页 |
| 六、程序的救济途径 | 第48页 |
| 七、程序的其他注意事项 | 第48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
|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52-53页 |
| 后记 | 第53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