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--环境监测论文--水质监测论文

基于最优搜索理论的流域事故性污染源搜索方法研究

摘要第1-8页
Abstract第8-15页
第1章 绪论第15-30页
   ·研究背景第15-18页
     ·流域水污染事故形势第15-16页
     ·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简析第16-18页
   ·国内外流域事故性污染源搜索研究概况第18-26页
     ·国内流域事故性污染源搜索工作和研究现状第18-22页
     ·国外流域事故性污染源搜索工作和研究现状第22-26页
   ·课题的提出第26-30页
     ·研究问题的目的和意义第26-27页
     ·研究目标和内容第27-28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8-29页
     ·论文创新点第29-30页
第2章 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及其监测现状第30-41页
   ·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第30-33页
     ·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及类型第30-31页
     ·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危害第31-32页
     ·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特点第32-33页
   ·我国流域水环境监测现状第33-38页
     ·流域水质监测第34-35页
     ·流域污染源监测第35-37页
     ·应急污染监测第37-38页
   ·我国流域事故性污染源搜索工作面临的困境第38-40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0-41页
第3章 最优搜索理论及其应用第41-53页
   ·最优搜索理论的产生第41页
   ·最优搜索理论的主要思想第41-43页
   ·最优搜索理论基础第43-44页
   ·最优搜索问题的数学模型第44-48页
     ·初始概率分布函数第44-45页
     ·探测函数第45-48页
     ·总代价函数第48页
   ·最优化方法第48-52页
     ·拉格朗日乘数法第48-49页
     ·线性规划第49-51页
     ·动态规划第51页
     ·最小二乘法第51-52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2-53页
第4章 流域事故性污染源的最优搜索方法第53-63页
   ·流域事故性污染源最优搜索思想第53-56页
   ·流域事故性污染源最优搜索目标分析第56-57页
     ·被搜索目标第56页
     ·搜索区域第56-57页
   ·流域事故性污染源最优搜索资源分析第57-61页
     ·环境监测站搜索资源状况第57-60页
     ·流域事故性污染源探测方式第60-61页
   ·流域事故性污染源最优搜索模型的构建第61-62页
     ·流域事故性污染源的目标分布函数第61页
     ·流域事故性污染源探测函数第61页
     ·流域事故性污染源最优搜索目标函数第61-62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62-63页
第5章 流域事故性污染源初始概率函数的确定第63-95页
   ·流域事故性污染源初始概率函数的确定方法第63-73页
     ·主观概率与先验分布第64-65页
     ·确定主观概率的方法第65-70页
     ·先验分布的确定第70-73页
   ·流域事故污染源主观概率的确定第73-90页
     ·主观概率的确定第73-75页
     ·流域事故污染源搜索管理系统第75-90页
   ·流域事故性污染源初始分布函数第90-93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93-95页
第6章 流域事故性污染源探测方法第95-107页
   ·流域事故性污染源探测函数第95-100页
     ·第一类事故污染源探测模型第95-97页
     ·第二类事故污染源探测模型第97-98页
     ·第三类事故污染源探测模型第98页
     ·第四类事故污染源探测模型第98-99页
     ·流域事故性污染源的目标函数第99-100页
   ·动态目标搜索问题简析第100-104页
     ·第一类事故污染源探测第101-103页
     ·第二类事故污染源探测第103页
     ·第三类事故污染源探测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·第四类事故污染源探测模型第104页
   ·行踪搜索问题第104-105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05-107页
第7章 流域事故污染源最优搜索应用研究第107-134页
   ·长江上游某区域污染源管理概况第107-112页
     ·长江上游某区域市级环境监测站概况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·长江上游某区域下属各县环境监测站概况第108页
     ·长江上游某区域监测站监测工作开展情况第108-110页
     ·长江上游某区域水环境污染源现状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·长江上游某区域流域突发事故搜索能力分析第111-112页
   ·长江上游某区域各流域污染源状况第112-119页
   ·长江宜宾段事故污染源最优搜索模型第119-125页
     ·长江宜宾段事故污染源最优搜索模型的建立第119-124页
     ·长江宜宾段事故污染源最优搜索模型示例第124-125页
   ·长宁河事故污染源最优搜索模型第125-129页
     ·长宁河事故污染源最优搜索模型的建立第125-128页
     ·长宁河事故污染源最优搜索模型的应用示例第128-129页
   ·越溪河事故污染源最优搜索模型第129-133页
     ·越溪河事故污染源最优搜索模型的建立第129-132页
     ·越溪河事故污染源最优搜索模型示例第132-133页
   ·宋江河事故污染源最优搜索模型第133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33-134页
结论与展望第134-137页
致谢第137-138页
参考文献第138-147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47-148页

论文共14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ZnO基透明导电膜的制备及特性研究
下一篇:吴茱萸次碱吸收机理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