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过程中的寻租行为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目录 | 第6-9页 |
| 0. 导言 | 第9-25页 |
| ·选题背景 | 第9-15页 |
| ·再融资的制度性缺陷 | 第11-12页 |
| ·再融资的制度性寻租 | 第12-15页 |
| ·研究范围和核心概念 | 第15-18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18-19页 |
| ·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| 第19-21页 |
| ·研究框架 | 第19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9-21页 |
| ·重点解决的问题 | 第21页 |
| ·创新之处 | 第21页 |
| ·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 | 第21-22页 |
| ·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22-25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2-23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23-25页 |
| 1. 文献回顾与评述 | 第25-37页 |
| ·早期的研究 | 第25-28页 |
| ·近期的研究 | 第28-30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30-35页 |
| ·几点评价 | 第35-37页 |
| 2.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历程 | 第37-58页 |
| ·再融资制度的变迁 | 第38-55页 |
| ·配股制度的变迁 | 第39-44页 |
| ·增发制度的变迁 | 第44-52页 |
| ·再融资制度变迁的特点 | 第52-55页 |
| ·再融资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及特点 | 第55-58页 |
| 3. 股权再融资的寻租机理 | 第58-76页 |
| ·股权再融资寻租的理论背景 | 第58-64页 |
| ·再融资寻租与寻利的区别 | 第58-61页 |
| ·再融资寻租的制度根源 | 第61-62页 |
| ·再融资寻租的危害性后果 | 第62-64页 |
| ·再融资租金的基本来源 | 第64-66页 |
| ·再融资寻租动机的模型推导 | 第66-76页 |
| ·模型假设 | 第67-69页 |
| ·模型推导 | 第69-73页 |
| ·模型结论 | 第73-76页 |
| 4. 股权再融资寻租的主要方式 | 第76-109页 |
| ·股权再融资寻租的三种主要方式 | 第76-79页 |
| ·盈余管理 | 第79-85页 |
| ·配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 | 第80-81页 |
| ·增发过程中的盈余管理 | 第81-85页 |
| ·股价操纵 | 第85-98页 |
| ·价格操纵的界定 | 第86-90页 |
| ·热门发行 | 第90-92页 |
| ·股权再融资过程中的股价操纵实证研究 | 第92-98页 |
| ·非公允关联交易 | 第98-109页 |
| ·关联交易概述 | 第98-100页 |
| ·上市公司非公允关联交易的行为方式 | 第100-101页 |
| ·再融资过程中非公允关联交易的成因 | 第101-105页 |
| ·再融资非公允关联交易寻租的案例实证 | 第105-109页 |
| 5. 股权再融资的寻租消除对策 | 第109-122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结论 | 第109-111页 |
| ·再融资过程中租金消除的指导原则 | 第111-112页 |
| ·再融资诱致性制度创新的不可行性 | 第112-115页 |
| ·以制度创新消除股权再融资寻租 | 第115-12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2-132页 |
| 附表 | 第132-142页 |
| 图表目录 | 第142-143页 |
|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43-144页 |
| 后记 | 第1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