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4页 |
前言 | 第14-18页 |
第一部分 牛源环孢子虫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特性及分子检测的研究 | 第18-76页 |
第一章 牛源环孢子虫形态学观察 | 第18-2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18-20页 |
·材料 | 第18-19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18页 |
·环孢子虫 | 第18页 |
·溶液配制 | 第18-19页 |
·方法 | 第19-20页 |
·粪样采集 | 第19页 |
·蔗糖漂浮法 | 第19页 |
·改良抗酸染色法 | 第19页 |
·卵囊的孢子化 | 第19页 |
·卵囊的分离与纯化 | 第19-20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20-22页 |
·蔗糖漂浮法检查结果 | 第20页 |
·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查结果 | 第20-21页 |
·卵囊孢子化情况 | 第21-22页 |
·卵囊的分离纯化 | 第22页 |
3 讨论 | 第22-24页 |
·牛源环孢子虫的形态学特点 | 第22-23页 |
·环孢子虫卵囊的孢子化特点 | 第23-24页 |
·关于环孢子虫的分离与纯化 | 第24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牛源环孢子虫的分子特性研究 | 第26-50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6-36页 |
·材料 | 第26-28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26页 |
·环孢子虫卵囊 | 第26页 |
·工程菌和载体 | 第26页 |
·酶类和试剂 | 第26-27页 |
·培养基 | 第27页 |
·缓冲液及其它溶液 | 第27-28页 |
·其它试剂 | 第28页 |
·方法 | 第28-36页 |
·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| 第28-29页 |
·环孢子虫分离与纯化 | 第29页 |
·环孢子虫基因组DNA的抽提 | 第29-30页 |
·ITS1+序列PeR扩增 | 第30-31页 |
·18S rDNA部分序列套式PCR扩增 | 第31-32页 |
·PCR产物的检测 | 第32页 |
·18S rDNA扩增产物RFLP分析 | 第32页 |
·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| 第32-33页 |
·PCR纯化产物与pGEM-T Easy载体的连接 | 第33页 |
·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| 第33-34页 |
·连接产物的转化 | 第34页 |
·阳性克隆的筛选与PCR鉴定 | 第34页 |
·PCR阳性克隆的质粒抽提 | 第34-35页 |
·重组质粒酶切鉴定 | 第35页 |
·阳性克隆的序列测定 | 第35-36页 |
·序列相似性比较和种类确定 | 第36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6-45页 |
·ITS-1+序列PCR扩增结果 | 第36页 |
·18S rDNA部分序列套式PCR扩增结果 | 第36-37页 |
·18S rDNA扩增产物RFLP分析结果 | 第37-38页 |
·ITS-1+重组质粒的鉴定结果 | 第38-39页 |
·18SrDNA重组质粒的鉴定结果 | 第39-40页 |
·ITS-1+序列测定与分析 | 第40-41页 |
·18S rDNA序列测定与分析 | 第41-45页 |
3 讨论 | 第45-49页 |
·环孢子虫的命名与分类学地位 | 第45-46页 |
·关于环孢子虫的ITS-1序列 | 第46-47页 |
·环孢子虫的18S rDNA系统发育分析 | 第47-48页 |
·环孢子虫的PCR-RFLP分析 | 第48-49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三章 牛源环孢子虫分子检测方法研究 | 第50-76页 |
第一节 牛源环孢子虫套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| 第50-60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0-53页 |
·材料 | 第50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50页 |
·虫体及对照DNA材料 | 第50页 |
·临床奶牛粪便样品 | 第50页 |
·酶类和试剂 | 第50页 |
·缓冲液及其它溶液 | 第50页 |
·方法 | 第50-53页 |
·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| 第50-51页 |
·环孢子虫DNA阳性参照模板的制备 | 第51页 |
·临床样品的处理 | 第51页 |
·临床样品DNA的抽提 | 第51-52页 |
·套式PCR退火温度的优化 | 第52页 |
·特异性检测 | 第52-53页 |
·敏感性检测 | 第53页 |
·临床样品的检测试验 | 第53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53-57页 |
·最佳退火温度的确定 | 第53-54页 |
·特异性试验 | 第54-56页 |
·对照样品DNA有效性检测 | 第54-55页 |
·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结果 | 第55-56页 |
·敏感性试验 | 第56-57页 |
·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 | 第57页 |
·传统检测 | 第57页 |
·套式PCR检测 | 第57页 |
3 讨论 | 第57-60页 |
·关于环孢子虫的检测方法 | 第57-58页 |
·关于PC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 | 第58页 |
·关于PCR检测方法的敏感性 | 第58-59页 |
·临床样品检测结果的分析 | 第59-60页 |
第二节 牛源环孢子虫套式PCR-液相杂交-酶显色检测方法的建立 | 第60-7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60-64页 |
·材料 | 第60-61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60页 |
·虫体及对照DNA材料 | 第60页 |
·主要试剂和酶类 | 第60页 |
·缓冲液及其它溶液 | 第60-61页 |
·方法 | 第61-64页 |
·探针和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| 第61页 |
·套式PCR扩增 | 第61-62页 |
·套式PCR产物的检测和浓度的测定 | 第62页 |
·液相杂交-酶显色检测方法的建立 | 第62页 |
·液相杂交与固相杂交的比较 | 第62-63页 |
·特异性检测 | 第63页 |
·敏感性检测 | 第63页 |
·PCR产物检测的定量 | 第63页 |
·临床样品的检测试验 | 第63-64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64-71页 |
·套式PCR产物的检测和浓度的测定 | 第64页 |
·液相杂交退火温度的优化 | 第64-65页 |
·液相杂交退火时间的优化 | 第65页 |
·液相杂交探针用量的优化 | 第65-66页 |
·杂交产物与微孔板结合时间的优化 | 第66-67页 |
·酶标抗地高辛抗体使用浓度的优化 | 第67页 |
·液相杂交与固相杂交的比较 | 第67-68页 |
·特异性试验 | 第68-69页 |
·敏感性试验 | 第69-70页 |
·PCR产物检测的定量 | 第70-71页 |
·临床样品的检测试验 | 第71页 |
3 讨论 | 第71-74页 |
·核酸杂交-酶显色检测PCR产物的优越性 | 第71-72页 |
·与常规PCR检测方法的结果比较和分析 | 第72-73页 |
·关于核酸杂交的方式 | 第73页 |
·关于反应条件的分析 | 第73-74页 |
本章小结 | 第74-76页 |
第二部分 牛源贾第虫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特性及分子检测的研究 | 第76-101页 |
第四章 牛源贾第虫形态学观察 | 第76-82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76-77页 |
·材料 | 第76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76页 |
·贾第虫 | 第76页 |
·溶液配制 | 第76页 |
·方法 | 第76-77页 |
·粪样采集 | 第76页 |
·检查方法 | 第76-77页 |
·包囊的分离与纯化 | 第77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77-79页 |
·包囊形态 | 第77-78页 |
·包囊的分离纯化 | 第78-79页 |
3 讨论 | 第79-81页 |
·贾第虫的形态特征 | 第79-80页 |
·关于贾第虫的感染情况 | 第80页 |
·关于贾第虫的分离与纯化 | 第80-81页 |
本章小结 | 第81-82页 |
第五章 牛源贾第虫的分子特性研究 | 第82-94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82-86页 |
·材料 | 第82页 |
·方法 | 第82-86页 |
·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| 第82-83页 |
·贾第虫分离与纯化 | 第83页 |
·贾第虫基因组DNA的抽提 | 第83页 |
·16S rRNA基因PCR扩增 | 第83-84页 |
·TPI基因PCR扩增 | 第84页 |
·PCR产物的检测 | 第84页 |
·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| 第84-85页 |
·PCR纯化产物与pMD18-T载体的连接 | 第85页 |
·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| 第85页 |
·连接产物的转化 | 第85页 |
·阳性克隆的筛选与PCR鉴定 | 第85页 |
·PCR阳性克隆的质粒抽提 | 第85页 |
·重组质粒酶切鉴定 | 第85-86页 |
·阳性克隆的序列测定 | 第86页 |
·系统发育分析与种类确定 | 第86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86-91页 |
·16S rRNA基因PCR扩增结果 | 第86-87页 |
·TPI基因PCR扩增结果 | 第87页 |
·16S rDNA重组质粒的鉴定 | 第87-88页 |
·TPI基因重组质粒的鉴定 | 第88-89页 |
·序列测定结果 | 第89页 |
·系统发育与基因型分析 | 第89-91页 |
3 讨论 | 第91-93页 |
·贾第虫的种类及基因型 | 第91-92页 |
·高GC含量模板的PCR扩增 | 第92-93页 |
本章小结 | 第93-94页 |
第六章 牛源贾第虫套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| 第94-101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94-95页 |
·材料 | 第94页 |
·方法 | 第94-95页 |
·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| 第94页 |
·贾第虫DNA阳性参照模板的制备 | 第94页 |
·套式PCR退火温度的优化 | 第94-95页 |
·特异性检测 | 第95页 |
·敏感性检测 | 第95页 |
·临床样品的检测试验 | 第95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95-99页 |
·最佳退火温度的确定 | 第95-96页 |
·特异性试验 | 第96页 |
·敏感性试验 | 第96-98页 |
·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 | 第98-99页 |
3 讨论 | 第99-100页 |
·关于贾第虫的检测方法 | 第99页 |
·关于模板DNA的制备 | 第99-100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00-101页 |
全文总结 | 第101-103页 |
致谢 | 第103-10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4-115页 |
Abstract | 第115-118页 |
附录A 文献综述 | 第118-134页 |
附录B 质粒pGEM-T Easy基因图谱 | 第134-135页 |
附录C 质粒pMD18-T基因图谱 | 第135-136页 |
附录D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| 第136-1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