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油田长81层储层特征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0-18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4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·小层的划分与对比 | 第14-15页 |
·沉积微相研究 | 第15页 |
·四性关系研究 | 第15页 |
·油层划分标准的建立 | 第15页 |
·储层特征研究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·主要完成工作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8-23页 |
·区域构造格局 | 第18-20页 |
·区域地层特征 | 第20-23页 |
第3章 小层划分与对比 | 第23-32页 |
·小层的划分原则及主要标志层 | 第23-25页 |
·划分原则 | 第23页 |
·主要标志层 | 第23-25页 |
·小层划分方案 | 第25-28页 |
·小层的划分与对比 | 第28-32页 |
第4章 沉积微相研究 | 第32-53页 |
·相标志 | 第32-39页 |
·岩性 | 第32页 |
·沉积构造 | 第32-36页 |
·粒度特征 | 第36-37页 |
·测井相特征 | 第37-39页 |
·微相类型及组合 | 第39-42页 |
·水下分流河道 | 第39-40页 |
·水下天然堤 | 第40-41页 |
·水下决口扇 | 第41页 |
·水下分流间湾 | 第41-42页 |
·河口坝 | 第42页 |
·单井沉积微相研究 | 第42-45页 |
·剖面相分析 | 第45-49页 |
·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| 第49-53页 |
·长 812-3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| 第49-50页 |
·长 812-2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| 第50页 |
·长 812-1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| 第50页 |
·长 812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| 第50-53页 |
第5章 储层特征研究 | 第53-83页 |
·岩石学特征 | 第53-55页 |
·孔隙类型及结构 | 第55-59页 |
·孔隙类型 | 第55页 |
·孔隙结构 | 第55-59页 |
·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| 第59-63页 |
·压实和压溶作用 | 第59-60页 |
·胶结作用 | 第60-61页 |
·交代蚀变作用 | 第61-62页 |
·溶蚀作用 | 第62-63页 |
·成岩阶段划分及成岩序列 | 第63-65页 |
·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| 第65-74页 |
·物性研究 | 第65-67页 |
·岩性与电性关系研究 | 第67-69页 |
·物性与电性关系研究 | 第69-70页 |
·含油性与电性关系研究 | 第70-72页 |
·含油性与物性关系研究 | 第72-74页 |
·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| 第74-79页 |
·层内非均质性 | 第74-76页 |
·层间非均质性 | 第76-77页 |
·平面非均质性 | 第77-79页 |
·储层控制因素研究 | 第79-83页 |
·粒度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| 第79-80页 |
·沉积相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| 第80-81页 |
·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| 第81-83页 |
第6章 有利储集带预测 | 第83-93页 |
·有效储层下限的确定 | 第83-87页 |
·储层下限的确立 | 第83-86页 |
·有效储层产能预测 | 第86-87页 |
·有利储集带预测 | 第87-93页 |
结论 | 第93-94页 |
致谢 | 第94-9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5-10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100页 |